“一刻钟”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和品质
日前,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为未来城市社区服务更好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国际商报特邀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对《意见》进行解读。
问:《意见》的亮点特色与重点举措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该《意见》不仅强调“扩围”,更注重“升级”,具体可从五个维度理解。
一是扩范围,从城市到县城实现全覆盖。
首先是重点突破,从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向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让更多城镇居民受益。
其次是精准施策,针对老旧小区、产业园区、城乡接合部等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推进措施。
最后是融合建设,推动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健身圈、文化圈等其他“圈”融合,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二是优布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
“规划先行”定基础,将便民生活圈建设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从源头保障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的用地和空间。尤其是明确以若干社区为单元,统筹设计便民生活圈的功能、结构、网点布局和规模,规划的单元化将促进社区精细化管理。
“一圈一策”差异化,根据各社区的不同基础条件和特点,分类施策,“因圈施策”,缺什么、补什么,不搞“一刀切”。对于老旧社区:鼓励利用闲置厂房、仓库等进行“挖潜”,通过早餐车、蔬菜直通车等灵活形式补齐短板,并推动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对于新建社区:要求商业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优先建设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集聚式业态。
“街巷经济”创特色,分类打造特色街区,如活力潮巷、银发金街、童趣乐园等,推广“社区商业+”模式,与绿地、体育场所等相结合。
三是重服务,保障基本,多元发展。
从强化基本服务看,优先配齐“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一收一洗”等基本保障类业态。
从服务业态模式看,推动多元化发展。银发经济方面,将养老服务作为必备业态,重点发展老年助餐、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陪诊助医等,并集中打造“银发金街”;育幼服务方面,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鼓励商场超市进行适儿化改造,建设“童趣乐园”,发展儿童书店、托育托管、亲子餐厅等;促新潮方面,鼓励发展特色餐饮、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具箱、宠物服务、整理收纳等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四是促管理,突显品牌化、数字化和人性化。
在品牌连锁方面,鼓励品牌连锁店进社区,并搭载多种便民服务。推动老字号、优质家政服务品牌进入社区。
在人性化服务方面,推动“物业服务+生活服务”,向养老、托育等领域延伸。鼓励社区食堂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六宜”餐食,并开通社区微循环公交。
在数字赋能方面,发展智慧商店、AI食堂,搭建智慧服务平台,推广“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补点。
在多元共治方面,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协调机制。鼓励商户成立商协会自律规范。设立“小哥驿站”关爱新就业群体,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五是强政策,真金白银,落到实处,解决“钱、地、税”等关键问题。
在场地支持方面,明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标准。推动国企闲置低效资产优先用于便民服务。支持街道社区设施低偿用于养老托育。
在资金补贴方面,对社区食堂、小修小补等微利、公益性业态给予房租减免、改造补贴。
在税费优惠方面,养老、托育、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执行居民价格。落实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
在金融支持方面,优先支持便民消费基础设施发行REITs。充分利用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失能老人照护的资金难题。
问:《意见》的出台,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
答:《意见》是一份系统性强、覆盖面广、举措务实的政策文件。它标志着便民生活圈建设从“试点探索”进入“扩围升级”的新阶段,表明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更多转向“服务者”和“赋能者”,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和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让城市生活不仅便利,更有温度和品质。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重要意义。
其一,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意见》通过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将执政理念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现实,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意见》非常突出地强调了“一老一小”,并将其作为核心工作。通过打造“银发金街”“童趣乐园”,增加普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正是对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优化生育政策”两大战略的最直接、最接地气的响应。它致力于在社区层面构建一个支持家庭养育、减轻年轻人负担的友好环境,帮助大家解决后顾之忧。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推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其建设不是简单地开几家店,而是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重大任务深度融合。它推动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变,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激发内需潜力、畅通经济“微循环”的有效手段。社区商业是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补齐业态、升级服务、引入新业态,直接刺激居民消费,释放内需潜力。同时,它鼓励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在家门口消费,支持“小而美”的特色店铺发展,畅通了社区内部的经济微循环,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推进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的基层实践。《意见》鼓励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慧商店、搭建智慧服务平台。这是将数字化治理下沉到社区生活场景的具体实践,旨在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居民生活的便捷度,是智慧城市在微观层面的缩影。
此外,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和设施布局优化,推动土地、设施的复合开发、集约使用,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其二,对企业和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明确了巨大的市场蓝海和投资方向。《意见》清晰指出了未来社区商业发展的重点业态和模式,为各类企业指明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银发经济”和“育幼经济”领域。
其次,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包括扩大场地供给、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
再次,倡导多元共治,为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平台。《意见》鼓励建立多元治理机制,支持专业运营商统一规划运营,鼓励企业下沉社区。这为企业从单纯的商业服务提供者,转型为社区生活的组织者和服务集成商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广阔舞台。
最后,推动商业创新发展。《意见》鼓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如共享经济模式、“社区商业+”等,支持商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所等融合发展,推动品牌化连锁化发展,能激发商业活力,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商业创新发展。
其三,对民众和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生活圈”就是“幸福圈”,核心目标是让居民在步行大约15分钟的范围内,满足绝大部分日常生活需求。从“一店一早”到“一菜一修”,再到“一老一小”,省时、省力、省心,直接提升了生活品质和效率。
另一方面,“一老一小”得到重点关注,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对于双职工家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而言,社区内提供专业的养老、助餐、托育服务是雪中送炭。它有效解决了“孩子谁带”“老人谁管”“吃饭怎么办”等现实难题,减轻了家庭负担,有利于社会和谐。
最后,打造全龄友好、富有温情的社区共同体。《意见》鼓励共享经济、社区市集、志愿服务等活动。这有助于打破现代社会的邻里隔阂,重建守望相助、富有烟火气的社区邻里关系,营造安全、友好、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尤其让老年人和儿童更能融入社会。
“《意见》将国家宏观战略与百姓微观生活精准地连接起来,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品质提升的新阶段。”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