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这样“圈粉”市民
“只需通过‘触控’流程—动画演示—文字注释,我竟然就‘做’成了一件器具,太神奇了!”8月19日,在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临展厅,游客指着显示屏兴奋地说道。
当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主题采访活动聚焦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挖掘场馆建设背后的文化内涵,呈现“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活力。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正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重要抓手,不断夯实文化根基、彰显文明魅力。从2020年正式提出建设目标,到2021年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再到2024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印发,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如今,241家备案博物馆与56家类博物馆共同构筑起璀璨的文化矩阵,“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潮起来”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自然馆中的跨界奇遇
今年夏天,“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成为国家自然博物馆最热的文化IP。
国家自然博物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遗产。“43万件馆藏中珍稀标本数量居国内自然博物馆首位。”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万士林介绍。
“时空和鸣”特展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结合达·芬奇的艺术与科技成果,提供跨学科观展体验。展览包含手稿还原实物、数字修复作品及真迹,更有70件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与之呼应。“巨型攻城塔等11组中西发明模型首度亮相,目前观众达15万人次以上,远超预期。”万士林介绍,为满足市场需求,特展推出79元和49元分级票价。
这是国家自然博物馆不断创新的生动写照。“我们尝试‘探索看展览’互动设计,观众能通过小程序体验AI导览、DIY数字文创。”万士林透露,市场化探索初见成效,今年计划新增500款文创产品。
汉风古韵唤醒历史记忆
作为北京唯一的专题类汉文化博物馆,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历经11年闭馆改建,于今年5月焕新开放。新馆2800平方米展陈空间,勾勒出汉代文明的恢宏画卷。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大葆台遗址,更要通过文物阐释北京地区的汉文化。”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开馆近半年接待13万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观众渴望了解脚下的历史”。
基本陈列《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成为解码历史的钥匙。“展览分北土汉邦、长乐未央、题凑礼藏三部分,利用‘黄肠题凑’墓葬遗存,还原西汉广阳国风貌。”站在华丽的“玉衣”展品旁,杨志国如数家珍。
馆方运用OLED透明屏、CAVE沉浸式空间等技术,让观众“穿越”到汉代生活场景,主墓室藻井投影重现汉代天文图,星芒与遗址呼应,营造出星河浩瀚的震撼感。
首个临展《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同样备受瞩目。“从钟鸣鼎食到衣被锦绣,从简帛典藏到富贵无极,全方位展现西汉贵族生活。”杨志国说。
让文化滋养城市肌理
“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跨界创新,到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科技赋能,各类博物馆都在践行‘服务公众’的初心。”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纵深发展,2024年全市推出展览2000个,活动近5000场,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
随着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改扩建等项目落地,北京博物馆体系布局持续优化。
“类博物馆开放、高校博物馆增强服务、老字号博物馆涌现,让‘私家珍藏’变‘社会共享’。”白崇表示,“博物馆之城”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生态的塑造。当文物走出展柜、历史融入生活,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将更加坚韧绵长。
(耿兴敏 李禹城)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