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体育外卖”为啥火了?
今年暑假,在许多小区空地、广场步道、体育场上,出现了一道独特风景:孩子们在体能教练的指导下,或挥汗如雨地练习跳绳,或全神贯注地调整跳远姿势,或反复进行跑步冲刺训练……
这就是正在南京走红的“体育外卖”——用户手机下单,教练便携带器材上门授课,为青少年提供体适能训练、体育中考提分辅导等服务。从最初的零星尝试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体育外卖”以其“送课到家、下楼即练”的极致便利性,悄然改变着体育培训的生态格局。
体育培训开启“外卖时代”
8月10日清晨,徐宁已收拾好装满训练器材的运动背包,从位于秦淮区的家中出发。
“注意摆臂幅度!”9点整,她已经站在仙林某小区的中央广场上,为一位即将升入初三的女生进行体育中考强化训练。10点,课程刚刚结束,住在同一小区的6岁小女孩已经在一旁等候,准备练习跳绳和50米往返跑。
当天下午3点,徐宁的身影又出现在玄武区居民楼,小男孩正在学习打高尔夫,爸爸希望徐宁帮助他强化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晚上7点,徐宁来到当天的最后一站——位于奥体的某小区,在徐宁设计的趣味训练中,兄妹俩完成了一组组跳跃增高训练。
“去年暑假,我刚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我们自称‘上门体育’;现在大家管它叫‘体育外卖’,这个称呼越来越贴切了。”徐宁笑称。
徐宁是江苏省田径队退役运动员、一级运动员、江苏省田径锦标赛冠军,曾经在体育赛场创造辉煌的她,已经转型为一名上门体育私教,为青少年提供体适能、体育中考、田径专项训练。暑假期间,她的日程表最多的时候排满8节体育课,少的时候也有三四节课,按照200元/小时收费。
创业者王凌飞则将这种模式推向公司化运营。目前,公司拥有30名上门体育教练,全部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其定制化课程覆盖3—18岁全年龄段,其中3—6岁侧重趣味启蒙,7—12岁注重技能提升,13—18岁专攻中考冲刺,收费标准为300元/小时。“最近,我们的教练奔忙于南京不少小区,每天人均授课5节,团队日排课量突破150节。”他透露。
除了个人教练和培训机构,全国性服务平台也开始崭露头角。记者打开“乐时运动”小程序,平台提供“附近课”“找课程”“找教练”三大智能匹配功能,以及“团购课”“私教课”两种灵活授课形式,用户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预约。
“我们平台的上门体育服务覆盖了100多个城市,已有3000余名专业教练入驻平台。”“乐时运动”联合创始人陈学利介绍,平台推行的单次付费模式受到家长青睐,自2024年底试运行以来,平台用户已突破20万。
破解“最后一公里”健身难题
作为“上门经济新物种”,“体育外卖”走红的背后,正是精准击中了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如何让专业训练触手可及。
2024年夏天,徐宁还在一家机构担任青少年体能教练,有家长提出:“机构离家太远,能不能上门教学?”正是这句简单的请求,让她一头扎进了上门体育行业,凭借“上课器械教练自带、小区空阔位置即练、灵活安排上课时间”的优势打开局面。
更早嗅到商机的王凌飞,在2024年3月就萌生了做上门体育的念头,“我应该是南京这一行里第一批创业者”。当时,他注意到,无论是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还是体育学科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比重的不断上升,都让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在运动健康领域的投资。在庞大的体育培训需求下,传统的培训模式却面临诸多局限,包括机构课时固定、家长接送耗时费力、陌生环境让孩子难以适应等。
不过,行业初期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王凌飞回忆道:“上门体育是新生事物,最早很多家长持怀疑态度。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说服一位需要减重的8岁男孩成为我的第一个学员。”经过一年多的拓荒培育,如今上门体育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暑假公司咨询量骤然增多。
徐宁也能明显感觉到市场的冷热切换,“去年10次试课可能只转化5—6单,如今试课后的签约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专业教练上门省去了接送时间,定制化训练计划提升了效率,而熟悉的社区环境则降低了孩子的适应成本。市民张女士已经为儿子购买了10节课程,她坦言:“今年‘苏超’火爆带动锻炼热潮,孩子主动要求加练,而上门体育让孩子训练变得方便省事,我们家长愿意买单。”
规范化发展呼声渐起
随着“体育外卖”火爆出圈,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呼声渐起。
多位受访家长表示,虽然“下楼即练”的便利性令人心动,但实际训练场地多为小区广场或开放公园,这些场所往往缺乏专业运动场地的减震功能,并不适合奔跑和跳跃,且存在行人穿行、车辆往来等安全隐患,如何保障训练效果与安全性让人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南京上门体育的收费标准悬殊,从每小时100元到400元不等。这样的价格体系也让消费者困惑,“我们并非专业人士,高价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服务,低价也会隐藏服务质量的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正在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信心,也暴露出行业标准缺失的现状。
据了解,今年以来上门体育快速扩张,当前市场存在明显的师资水平分化现象。部分从业者仅凭个人运动经验或简单培训就上岗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和专业认证资质。
“有时在一个体育场,能碰到四五个同行。”徐宁直言不讳地指出,“不少同行的训练方式缺乏科学性,甚至存在身体损伤危险。”
王凌飞表示,公司化运营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系统化的信任机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教练准入体系,包括专业资质审查、教学能力评估、安全规范培训等”。“乐时运动”也强调,全国各地教练需通过“身份证+资质证书+教学案例+人脸识别”四重严格审核,方可入驻接单,同时平台提供免费运动保险、财产交易安全、平台监督、避免纠纷与风险这四重权益保障。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门体育仅靠企业自律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统一的师资认证体系、服务标准规范和定价指导机制,成为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