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竞逐“银发经济”新蓝海
发展银发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抓手。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各地紧扣银发经济发展主线谋篇布局,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凝聚起推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大合力。
多地多策 多元发力
5月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详细介绍全省在提振养老服务消费、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方面的情况。据悉,山东将发展壮大养老产业纳入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要内容,构建“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力优化养老服务消费,加快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截至2024年年底,山东省已投入补贴资金近5000万元,实施改造或购买适老化产品的老年人家庭超2万户。
浙江省聚焦智能康复辅具类、智慧养老类、生命健康类、老年益智类、银发时尚类五大产业领域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据浙江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发展上述五大产业,浙江省在杭州市滨江区设立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核心园区,同步布局智慧养老产业园区,并在杭州市上城区、嘉兴市嘉善县、丽水市云和县分别布局银发时尚、智能辅具、老年益智产业园区,在杭州市余杭区和绍兴市柯桥区重点布局生命健康产业园区。
日前,由北京市民政局指导、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主办的北京市银发经济需求调研研讨会召开,北京市银发经济需求调查同期启动。民生智库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包启挺介绍,2024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500万,比2023年新增20万,针对这一规模庞大人群的需求调研,不仅是保障老年群体生活品质的基础,也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远之计 潜力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仍处于“轻老阶段”,即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口是60~69岁的活力老人。民政部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65岁的低龄老年人口规模约为9000万,该群体财富储备相对充足,社会保障较好,消费意愿强烈,涵盖康养、护理、旅游、适老化改造等多个细分领域。
未来,银发经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不容小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足见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银发经济既有利于满足老年群众的多方面需求,提高其生活品质,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之举,更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
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晗羽表示,发展银发经济,应该推进协同化区域空间布局。一是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养老产业示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增加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运用新型数字技术,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基础设施,重点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升级特色乡村、康养酒店、养老服务机构等。二是产品和服务供给差异化布局,对边境、民族地区实行“一州一策”,重点发展智慧养老、金融养老等高端业态,建设沿边跨境养老示范区,发展跨境医疗、旅居养老,建设民族生态特色体验区,开发非遗养生体验项目。三是助推养老产业区域内外联动升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银发产业,强化各区域间养老服务的合作与共建机制。依托已有国际多边合作机制,深入推进银发经济领域的跨区域、国际性合作,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四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依托村级邻里互助点和农村幸福院,建立起互助式的养老服务网络。
(顾鸿儒)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