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表演:美丽背后“暗礁”重重
“这是在表演吧?”近日,当太原海洋大世界的美人鱼演员冯女士突然沉入池底时,玻璃外的游客一时没反应过来。在游客拍摄的视频里,冯女士面部朝下沉在水底,身体蜷缩,不受控制地抽搐着,随后工作人员下水将她拉出水面。当天这个视频传遍了网络,所幸冯女士经过救治脱险。
有5年美人鱼培训和表演经验的林朔(化名)一眼就辨别出,视频里冯女士处于BO状态——即憋气时间过长导致身体缺氧而造成意识丧失的现象。庆幸之余,多位受访演员都认为,这或许不是一次偶发的安全事故。该行业究竟存在哪些风险点?
“暗礁”1
造景“卡尾”、“同事”或伤人
瞬间下潜到水里,优美的舞姿律动,并不时送上飞吻跟观众互动……人们对美人鱼表演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美”的层面上。
实际上,美人鱼表演并不像普通潜水可以携带氧气设备,为了更贴近观众对美人鱼形象的认知,演员通常只穿上鱼尾服饰,憋着一口气就直接潜下水,憋气时长通常在40秒~60秒之间,其间演员还要摆动“鱼尾”做出各种优美的高难度动作,殊不知,这条漂亮的“尾巴”却是危险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海洋馆都会搭建海洋造景,以让缸内的海洋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几乎所有的美人鱼都试过鱼尾巴被卡住。” 入行几年的演员西门表示,“卡尾巴”大多发生在做动作或遇水流时,她们身上的鱼尾巴布料和薄纱容易卡在珊瑚、石缝等海洋造景里。“惊险的是,往往是需要上浮换气时才发现尾巴被卡。”
此外,演员还得与缸内的海洋生物共处,大多数受访者都觉得只要不主动招惹它们就行。但林朔觉得,这些“同事”其实也是潜在危险因素。她举例,2023年6月曾有美人鱼演员在模拟训练时被鲨鱼咬伤右手,此外也出现过海龟、鳐鱼咬伤演员的情况。
“暗礁”2
多数表演场馆未配备安全员
美人鱼演员宁宁进入该行业已有4年,她回忆起近日这场事故仍觉得揪心。“当时工作人员通过拖拽手臂、腰部将女孩带出水面,但她的面镜已经掉落,为了防止继续呛水,专业的做法是用两根手指头夹住鼻子,另一只手掌托住下巴往上推。”林朔对着视频算过,工作人员花了近一分钟才将女孩托到水面上,这对于3米的水深而言还是比较慢。
但宁宁和林朔本意不是要苛责救援者,在她们看来,场馆不配备安全员才是主要问题。在正规潜水运动中,最重要的安全原则是要有“潜伴”,即不能单独潜水。西门表示:“一个人在下面游,另一个人要在上面看,一旦出现状况要马上下水救援。” 而据林朔观察,多数表演场馆并无配备安全员,下水的演员很多时候只能互相照应“但穿着鱼尾,也不方便去救援别人。”
“暗礁”3
行业培训和招聘略显“粗糙”
多位受访者表示,市面上大多数相关的基础培训只需要两天就可以拿到“美人鱼证”。西门表示,有的场馆为了压缩成本会招募一些刚拿到证的演员。“很多初学者是在泳池里培训的,但海洋馆的缸是有水流的。”
与此同时,演员招聘也没有那么严苛,很多表演往往是甲方往群里发个招聘消息,求职者将信息发过去匹配即可。林朔每个月会去海洋馆做几场表演,但并未和馆方签订任何协议,也没有购置安全保险。“大家(演员)很少有意识去给自己争取权益,都觉得这是行业惯性了。”即使是在场馆内稳定表演了几年的西门,馆方也没有为其配备任何保险。
记者手记:
“美丽”背后须加强安全保障
通常来说,一位美人鱼演员一天会下水表演四五场,每场时长在5~10分钟。看似每天工作时长很短,但受访演员都表示,真正能在行业内待下来的,都是那些“吃得了苦的人”。
几年下来,西门的水下表演超过一千次,她试过冬天下水后回到休息室,头发都结冰了;即使是在夏季表演,林朔也时常冷得打颤。“大家可能没法想象,夏天泳池水温32℃是比较舒服的,但海洋馆的缸内温度一般只有23℃,是按照海洋生物的适宜温度去设置的,真的很冷很冷。”
长年累月下水表演,缸内的环境也会对演员的身体产生不小影响。“生理期不准是常态。每次下水后都要洗澡,我基本上每天要洗6次头发,洗多了头发掉得也厉害。”西门说。
在近日这起溺水事故发生后,西门听说有的场馆特意购入救生圈放到水面上。“如果真的在水下发生溺水,自己是没办法上去的,所以这对表演者来说意义不大。”在她看来,该场馆安全保障还是不到位。
记者了解到,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在演员安全保障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馆里的每一场演出都会配备安全员。“万一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救援,我们的安全员一直都在岸上待着。”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