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鲜明城市标签的产品或概念,成为今年文博会上的一大特色,不过与此同时,同质化、复制模仿等现象也逐渐出现。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认为,IP打造是一门“创意产业”,最忌模仿,各地应充分挖掘自己本身的优势资源,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依赖传统路径
记者 李欣欣 巩持平 刘畅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在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江苏展区,一位身着汉服的女子在现场弹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展台前挤满试吃点心的观众。该展台是专门做苏式点心的一家品牌,名字就叫“好一朵茉莉花”。
像这样带着鲜明城市标签的产品或概念,成为今年文博会上的一大特色,如浙江龙泉着力打造剑瓷之都、安徽黄梅戏带来怀宁城市IP、上海临港打造青年之城……去年淄博烧烤的火爆、今年天水麻辣烫的出圈,让“地域营销”成为一种潮流,各地都在城市IP的打造上发力。
不过与此同时,同质化、复制模仿等现象也逐渐出现。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认为,IP打造是一门“创意产业”,最忌模仿,各地应充分挖掘自己本身的优势资源,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依赖传统路径。
“对城市IP来说,网红密码到底在哪里?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陈庆军带领东华大学的学生以“设计做在城乡”为主题参展。他在研究中发现,城市IP的概念本身包含着趣味性、故事性、叙述性,传播点来自年轻人。
竹编包、竹编耳环……在文博会现场,东华大学的年轻学生带着浙江宁海的一系列手工艺作品前来展出。工艺竹编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维炉是“80后”,他认为,现在“00后”大学生,理念更年轻,未来的市场属于他们,尤其是非遗的相关产品,更多是情感消费,而不是必备品消费,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加入。
在浙江龙泉展区,有一块醒目的区域,专门展示龙泉“青创园”的年轻人作品。龙泉青创办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年轻的“龙漂们”安心创业,青创园给予创业者们工作室3年免租金、人才公寓3年免房租等真金白银的补助,还专门开设面向年轻人的培训课程,目前有近千名创业者聚集在龙泉,让青创园和文创街区充满年轻的气息。
上海临港展区打出口号“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不少年轻创业者们带着各式文创产品来现场展示。被誉为“中国青扁豆之乡”的泥城镇也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和芦苇编织品,镇农办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泥城镇的农业合作社里,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年轻人,他们更有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泥城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打造地域IP,不应急于求成,更没必要模仿,因为创意的天敌就是模仿。”陈庆军认为,各地文旅部门应该秉持着包容、试错和开放的心态,带着年轻人一起玩,相信城市IP的出圈会来自年轻人中间,各地应和年轻人一起,不断去尝试、感受、体验,“说不定哪个话题不经意间,就在社交平台上强势传播开来,带动起一地产业链的一个‘长波浪’。”
“这几天许多城市的文旅部门都主动来加我的联系方式,如丽江、连云港等,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了城市IP的价值,也在探索更好的做法。”陈庆军说。
今年的长三角文博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可以预见的是,关于城市IP打造的尝试、探索和交流会在更广领域和更大范围内发生,并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