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赓续千年文脉涵育四海英才

2024-10-08 15: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叶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同安:赓续千年文脉涵育四海英才

2024年10月08日 15: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紫阳过化祠院轩然,轮峰挺秀源远流长。 

  在厦门同安大轮山南麓,有一座距今已有674年历史的书院,名文公书院。 

  崇祀先贤、讲学藏书,它是厦门最早的书院,也是泉州府属最早的官办书院。它的名字,来源于朱熹。朱熹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并在同安开创讲学之风。 

  民国版《同安县志》卷四十一记载:“闽之文学以漳泉为最,而漳泉尤以同安为最。盖因朱子过化,文风日盛耳。”朱熹在首仕之地、过化之区同安受到推崇。因为朱熹,同安留下了两座传承朱子文化的书院,文公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穿越千年,文公书院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其存在,是尊师重道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朱熹“兴贤育才”思想延续的实物见证。 

  如今,这座代表同安千年文脉的文化遗产,正与百年同安一中相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公书院的前尘往事 

  文公书院,亦称大同书院、紫阳书院或轮山书院,因书院主祀朱熹,故也称朱文公祠。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对文公书院的历史曾进行梳理,并参与了书院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颜立水介绍,南宋嘉定年间,同安知县毛当时曾创建朱文公祠,但彼时同安仍没有正式挂牌的书院。 

  元时,同安县尹因尊崇朱熹,提议在同安开建文公书院。在1350年,同安县尹、孔子的五十三世孙孔公俊便创建了文公书院,前奉先圣,后祀文公。可惜的是,仅四年后,因闽地动乱,书院被毁。 

  直至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张逊开始重建文公书院。据史料记载,书院“前为讲堂,刻公神像于退轩,匾曰‘畏垒庵’”。 

  朱熹是改革书院教育的创始者。在任同安主簿满期后,因不再任职,朱熹便搬出县衙“高士轩”,闲居城北名医陈良杰馆舍,号曰“畏垒庵”。在畏垒庵,朱熹有嗜学者相伴,便与友生讲习,讲习经典著作,探讨儒家思想之奥蕴。这段经历也是朱熹在同安首倡讲学的重要实践。 

  明朝嘉靖年间(约1541),“理学名宦”林希元,仿朱熹守漳时于开元寺禅刹之后建书院之故事,向督学邵锐建议将文公书院迁于大轮山梵天寺后。此后,由于天灾、战乱频仍,因而屡有圮毁,文公书院都由地方官员或绅士修葺,说明官绅对这所公办书院的重视,也是朱子早年“兴贤育才”思想的延续。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泉州府知事刘侃为《大同志》作序时有述:“闽之胜在泉,泉自府治而外,其胜在同(即同邑)。” 

  纵观朱熹一生,其从政七年六个月,在同安前后却有四年多的时间,所以志书也有“五载秩满”的记载。朱熹在《申建宁府状》文中也自叙:“泉州同安县主簿到任四年,省罢归乡,偶以亲老食贫不能待次,遂乞岳庙差遣。” 

  同安是朱熹初入仕途时的首仕之地,积淀了丰硕的朱子理学、闽学研究成果。在出仕同安的四年多时间里,朱熹经历了政治的磨炼、生命的成长和思想的剧变。这一时期既是朱熹政治理念的成熟期,更是他学术思想的转折期。 

  在同安任上,他莅职勤敏,纤悉必亲,郡县长吏凡事都依他决断;他苟利于民,虽劳无惮,选邑之秀民充作弟子员,又访求名士作为表率,每日与秀民讲论圣贤修己治人之道;他力行教化,下车伊始即向县衙呈状修筑“苏丞相正简祠堂”,弘扬同安先贤风节…… 

  朱熹深入民间,兴办书院,讲学育才,援教百姓。同时,还修建尊经阁,扩充县学图书馆。终使同安“士君子服习诗书,敦尚礼仪,贤才奋兴,彬彬日盛”,同安因此得以成为海滨邹鲁。 

  同安的山水人文同样也滋养了朱熹,他曾到嘉禾屿为陈黯校正《裨正书》,到蔡林社标题八景,到郭山为郭岩隐题写墓道碑……朱熹学识渊博,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书法、绘画无所不通,所游之处,也多有留题。根据志书记载,除了后来书院所在的大轮山外,小盈岭有“同民安”“扳辕石”,梅山有“同山”“大同”等,总共有二十多处的摩崖石刻。 

  访遍同安的名山古迹,也造就了朱熹开阔的心境。任同安主簿期满后,朱熹还曾寄寓于梵天寺兼山阁。虽然处在继任者未至的代管状态,仕途前路茫茫,薪水微薄,但朱熹仍写下了名作《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泗水,是孔子讲学授徒之地,朱熹未尝去过,却以此典故自勉。诗作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追求圣贤的美好愿望,也可见“兴贤育才”在其心中的崇高。 

  在朱熹给其弟子许顺之写的一封信中,将所作的《观书有感》抄录给许顺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对读书人抱有的期望和苦心跃然纸上。 

  文化遗产敞开新可能 

  文公书院的最后一次修缮是四年前。 

  2020年时,厦门市同安区投入约30万元修缮文公书院,更好地展现文公书院的历史风貌。而在2014年,同安区已投入约60万元,对书院的地板、门窗、瓦片、排水系统、楼梯栏杆等进行修缮。 

  书院为两落式宅院,面阔17.3米,进深17.4米,前后进落差2米,深井有形如母猪横卧给小猪喂奶的“猪母石”,两侧置石台阶,前后连通。 

  走进文公书院后进正中,墙壁嵌置了一幅朱熹石刻画像,画像中的朱熹,身穿儒服,头戴纶巾,拱手正襟,形态自如。据传,该石刻画像为明代成化年间的遗物,是文公书院最珍贵的文物。 

  颜立水说,朱熹石刻像保存较好,为高2米、宽0.89米的半身像,周边饰以缠枝花纹。画像中的朱熹,是年轻时他自己对镜自画的“写真”。 

  就是因为这位“爱自拍”的南宋著名理学家,助偏于一隅的同安县成为闽学文化源头之一,也让朱子推广的书院教育和讲学形式,至今仍在同安流芳溢彩。 

  朱熹担任主簿,又“职兼学事”,实际上“学事”的工作量大大超过“簿事”。他认为兴办各种学校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重要途径。在整治县学的过程中,在文庙大成殿后“建尊经阁,藏书九百余卷;立教思堂,日与邑人讲论正学,从游甚众”。 

  同安是朱熹思想上“逃禅归儒”的转型期,他曾以“鸢飞鱼跃”的题词来抒发当时的思想境界。孔公俊筑大同书院时,闽中名士、元朝诗人林泉生评价朱熹:“在同安教人,必以格物致知为言,盖断然以圣贤之道自任,人亦断然以圣贤之道期之。”朱熹当时的学生许顺之、王力行,以及后来的邱葵、吕大奎、黄文炤等理学名儒,都继承了朱熹的衣钵,从文公书院走出的文人名士更是不胜枚举,也为朱子学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不仅振兴教化同安,为同安带来昌盛文风,还到浯洲(金门)“以礼导民”并建燕南书院。作为朱熹在金门的讲学处,也是金门最早的文教圣地,此举亦带动了当地的文学风气,让金门在明、清两代时产生了不少进士,金门后浦江南监察御史许福便是其一。 

  自古名山与书院结伴,大轮山风光旖旎,“轮山八景”景色宜人。坐落此间的文公书院,成为文人墨客会于斯的绝佳场所。 

  “登堂四望,背若负扆……凡同有名之山,咸于是献其美焉。天地之化,四时相禅于无穷,山川景物因时而变无尽藏,亦无尽观。”林希元在《重建文公书院记》写道。 

  林希元撰写的《重建文公书院记》记载,同安是朱熹的首仕之地,梵天寺是其时常游咏之处。《梵天观雨》中,“持身乏古节,寸禄久栖迟”“渐喜凉秋近,沧洲有去期。”写出了青年朱熹在同安时的归隐心境。 

  “杰阁翔林杪”“出门迷所适”写出了梵天寺的恢宏。朱熹游同安东桥的时候,还留下描绘东桥溪光月色的诗句:“星河方耿耿,云树转苍苍。晤语逢清夜,兹怀殊未央”。 

  好山好水好书院,走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光禄寺少卿蔡献臣、五省经略蔡复一、“会元传胪”许獬、理学聘君黄文炤等都曾在文公书院读过书。 

  颜立水说,文公书院为明清时期宣扬程朱理学的活动场所,也是辅助县学培育科举人才的补充学校,文公书院更是研究“国际朱子学”的珍贵实物资料,美国、日本、韩国等专家先后来实地考察研究。 

  今日,梵天寺、文公书院、魁星阁依山并立,成为研究理学、闽学、闽南宗教圣地。 

  奔赴新的文化使命 

  许濙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 

  大轮山上,历代文人墨客、文儒雅士、显宦名儒行至此间披襟行吟,留下许多诗词墨宝和摩崖石刻。笔墨流转,勾勒出一幅幅画卷;丹青一展,俱是文豪风采。这其中,也包括朱熹首任同安县主簿时赋有《游梵天寺》《梵天观雨》等诗作。千年银城之文脉,无时无刻不在涵养滋润着同安这片土地。 

  在大轮山脚下,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搬迁于此已近一甲子。1924年,同安近代教育先驱陈延香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支持下,创办“同安公立初级中学”,为同安一中的前身,陈嘉庚为永久校董。 

  诞生于革命年代的同安一中,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命途与文公书院一样几经波折,一度停办,数度更名、迁址,但也成为培养革命种子的摇篮、进步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抗战胜利后,中共闽西南地下党厦门市委重建,此为据点,领导、开展革命活动。1947年7月,中共闽粤赣边区厦门市委机关在此成立,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也成为学校一笔宝贵财富。”黄松明介绍。 

  百年薪火代代传,春华秋实满庭芳。先辈们的英勇换来了今天的琅琅书声,如今,这所与文公书院同样历经风雨洗礼的学校即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 

  百年来,同安一中培养了数万名优秀学子,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在各个领域如群星般闪耀,以个人智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有的人积极融入创新浪潮,努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者;有的人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为服务强国建设的先行者。 

  也有不少校友走出国门,他们身处海外,但心系家乡,在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项事务,积极发挥自身桥梁纽带作用,讲述中国故事。他们的奋斗与成绩,正是同安一中高质量办学的又一亮眼成果,也是“千年银城,四海同安”的有力见证。 

  背倚轮山,远眺双溪入海,自1959年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以来,同安一中在初中办学、高考成绩等方面皆有夺目的成绩,多年来获得荣誉不计其数,学校现有学生10500多人,教学班214个,教职工700多人。 

  为呼应厦门市“名校跨岛”战略,为新时代学校发展提供新动能,2017年9月,同安一中正式开办占地213亩的滨海校区。目前,滨海校区已初具规模,现有教学班139个,学生数近7000人。2021年9月滨海校区高中部正式启用,形成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校区。 

  从“古韵新风”的文公书院,到“百年芳华”的同安一中,同安的千年文脉和教育的一脉相承得以具象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同安一中这所百年老校,在提升大思政课内涵发展持续探索新模式。 

  自2019年4月起,同安一中就联合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积极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育人全课堂协同联动的“一核四维”同安一中特色的大思政课程新体系,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持课程建设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实践活动一体化,课内课外同培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大思政教育,成果显著。 

  当前,学校积极与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平台。同时,举办“校长讲思政课”活动、开设“四史”教育校本课程、开展思政教师岗位大练兵,充分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近年来,郭海源等多名教师课例获评国家级、省级中小学学科精品项目。 

  “下一步,学校将在文公书院活化利用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同安一中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基地,同时,在文公书院附近设置校友园,开辟专门的通道连通校友园和文公书院,让千年文脉和百年学府进一步得到连接。”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副校长黄松明表示,同安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之力,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的理解力、塑造力、辐射力,是“两个结合”有机统一的地方文化生命体。 

  千年银城,四海同安。千载文脉,百年芳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同安一中将继续赓续百年荣光、勇立时代潮头,谱写发展新篇章。(邱赵胤 杨心亮 郑素描 余雪燕 韩超)


(责任编辑 :叶玮)

分享到: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