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保护千年古刹 传承历史文脉

2024-06-25 06:03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欧云海)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河北正定:保护千年古刹 传承历史文脉

2024年06月25日 06: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6月24日电 题:河北正定:保护千年古刹 传承历史文脉

  新华社记者闫起磊、巩志宏

  时而在悠扬的音乐里如轻云般漫步,时而在急促的鼓点上如旋风般疾转,在河北正定隆兴寺景区大悲阁前,年轻舞者们表演的《千手观音》频频返场,给游客带来兼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的视觉享受。

  舞者身后,大悲阁内,是著名的“正定大菩萨”。这是一尊北宋年间建造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与沧州铁狮、定州塔、赵州石桥并称“河北四宝”。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历史上一直是河北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正定县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敏说,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正定留下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古迹,尤以佛教建筑众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虽经历代战争、风雨剥蚀、地震撼摇等,但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仍然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隆兴寺。

  据《正定县志》记载,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代时更名龙兴寺。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盖大悲宝阁,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后于清康熙年间更名隆兴寺,因寺内有铜铸大菩萨,俗称大佛寺。

  作为国内现存完整的宋代建筑群,隆兴寺历经千余年,向世人展现着宋式美学的魅力。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其古建筑之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

  隆兴寺中的摩尼殿,结构布局奇特,其平面造型与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殿堂建筑中独树一帜。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评价:“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

  书法爱好者最看重隆兴寺中的“龙藏寺碑”,碑文书法苍劲有力,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有“隋碑第一”美誉。

  喜欢雕塑艺术的人,则最偏爱摩尼殿中的五彩悬塑观音像。这尊观音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一足踏莲,一足踞起,两手自然抚膝,神态恬静自若,突破了传统宗教造像的严肃之风。

  沧桑往事有迹可循,千古之美可寻可看,得益于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1953年,正定县在隆兴寺内成立了文物保管所,有计划地进行文物普查登记、发掘搜集等工作。1961年,国务院公布隆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之初,正定县前瞻性地提出了“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战略,为保护隆兴寺在内的珍贵历史文物资源,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建立起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

  国家文物部门以及河北省、石家庄市对隆兴寺保护十分重视,陆续投入资金对隆兴寺内的转轮藏阁、摩尼殿、大悲阁等进行了修缮,还实施了壁画保护等文物保护工程。

  近年来,正定加快古城保护提升,聘请专业团队系统编制规划,实施了一系列古城风貌提升工程。隆兴寺东侧原本杂乱的民居,打造成为“旺泉古街”特色旅游街区,丰富了旅游场景。

  为更好活化利用古建文物,每逢重要节假日,隆兴寺景区内还会组织舞蹈、茶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正定县文旅部门还推出古建研学等项目,让游客更好了解古建筑之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源源不断地滋养、赋能当地的旅游发展。正定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隆兴寺已成为正定重要的文化名片。2023年,正定全年游客量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14亿元,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