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从水泥路一拐,变得颠簸起来。在这样的乡间泥土路开了一段后,两侧豁然开朗,稻田纵横,大棚井然,菜地果林连绵,随处流水花开,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触。
车停路尽头,有水声回荡,再徒步10多米,看到一条溪水被石陂拦腰截住,这便是目的地——充满奇幻色彩的梅洲“仙陂”。
梅洲“仙陂”,位于福建省诏安县梅洲乡的梅洲溪上游,建于宋元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重修时,复以乱石水泥浆砌,加高加厚堤坝。现陂坝高5米、宽6米、长60多米。
梅洲“仙陂”的建造,以不破坏大自然概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根治了海水对梅洲溪上游田地的浸灌,又源源不断地为下游两三千亩良田输送了“甘汁雨露”,是古代诏安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生态工程”。在诏安乃至全国水利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梅洲“仙陂”
梅洲“仙陂”旁的古树
如今,游人们登上溪边高处,欣赏溪水沿着陂体水帘般冲刷而下的快感。尤其雨霁天青之时,水中白云投影,竹林滴翠,众鸟婉转,草虫唧唧,一派大好风光,令人想入非非。纵目四望,山清水秀,看来“仙陂”不仅具有蓄淡拒咸与灌溉功能,还调节了周边的湿度,平衡温差,形成更加舒适的小生态气候,重构了山水人文的秩序。
梅洲“仙陂”周围青山倒映
“仙陂”保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维护。长居此地的乡人,在一次次协作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知己知彼,形成更加淳朴亲厚的乡风民俗。可想而知,共渡难关的人们,会更珍惜这凝聚了团结与力量的情谊,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这个“小生态”的组成部分。
回程的路上,视野重新进入一大片田园,有良田、美池、桑竹,掌纹般阡陌交通似曾相识,十分亲切。这就是“仙陂”灌溉的土地,此时内心与来时便有些许不同。村民们习惯了在这里的丰衣足食,对传说亦是深信不疑,这固然使陂坝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但在保护河湖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也提醒着后人们更好地重视历史传承使命,用心用力,不忘初心,更好地讲述一代人的新故事 。(苏忠)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