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水饶阳县把水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抢抓南水北调、滹沱河补水等机遇,实施碧水增绿工程,全面提速水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更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该县近几年持续推动项目实施,全县28条渠道全长240公里全部得到了有效治理,让纵横交错的河湖、沟渠、坑塘互联互通,构建起引、蓄、灌、排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全县水生态系统得到前所未有的恢复与改善。“打通了主动脉、疏通了毛细血管,恢复了河流生机”的说法在群众之间广泛流传。
该县围绕蓄水、节水、引水工作目标,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河渠水系连通整治暨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着力改善全县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悉,该县重点围绕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取得扎实成效。一是抓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按照“有水量争项目”的原则,多次“跑市进厅”沟通联系,争取了投资2000万元的农村灌溉水源置换工程,重点对大送驾庄支渠、靳家庄支渠、张各庄支渠、小堤公路沟、东韩村支渠5条支渠进行清淤疏浚,新建节制闸5座和扬水点5座,穿路涵洞14座,穿路涵管15座,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积6000余亩,可有效降低农户灌溉成本。二是因地施策,大力推进支渠干渠整理。针对滹沱河以北区域常年无地表水现状,该县整合涉农资金1000万元,实施了滹沱河北部区域渠系连通工程,主要以原有沟渠为主,重点对张岗排干、王岗排干、尹村排干、大迁民排干等10余条渠道进行清淤疏浚,引水后可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积16万亩。三是调动镇村积极性,全力打通地表水灌溉“最后一公里”。为彻底解决地表水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着眼实际,建设斗渠、毛渠,并通过埋设防渗管道等方式,加大整修支渠的延伸力度,拓展地表水使用面积,农田灌溉覆盖面进一步加大。
如今,借助河渠引水,该县基本形成了河渠为线、坑塘为面、线面相连的农村生态水网,基本实现了“渠渠有水、坑坑有水”,在全县境内逐步打造了“纵横交错、星罗密布”的生态水系。今年以来,通过石津灌区、滹沱河两条引水路线引水4500万立方,实现有水河渠向无水河渠坑塘输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延长具备补水条件的河道有水时间,有效改善了全县生产灌溉条件。经初步统计,使用地表水比使用地下水每亩可节约20元左右,全县30万亩地表水灌溉区域按两次灌溉计算可以节约1200万元,实现了生产效益与生态改善双收益。
该县坚持“节、引、调、补、蓄、管”综合施策,如期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力争实现采补基本平衡,持续加大外调水力度,全年引调水4500万立方米。同时,深入开展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打造多源互济、灌排顺畅、旱涝无患的水系格局,并加快取水井关停步伐,一幅“水美人和”的和谐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开。(图文/王良良 付冠珠)
(责任编辑 :叶玮)
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