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家门口15分钟,让城市“出圈”

2023年03月13日 07:07   来源:新华日报   

  □ 仇惠栋 徐晋

  家门口的菜市场、小吃店,竟然吸引来了旅行团。

  对于家住西白菜园的周女士而言,大为不解的是,日常的“三餐四季”、楼下的喧嚣街市怎么就成了朋友圈、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点?

  居民的“心头好”成为了游客观光的“风景线”,让南京以科巷新市集为代表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功“出圈”。对于城市社区营造和百姓生活服务而言,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这个“圈”带来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街巷日常意外“出圈”

  最近,短视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总要来趟南京吧!”在南京一众新晋打卡点中,科巷这家菜场迅速“出圈”走红。

  这处老城中心的菜场2020年升级改造后被命名为“科巷新市集”。这里保留了农贸市场功能,又像是一个百货商场,菜场内外遍布特色餐饮小店。

  “没想到,我们每天中午报到的‘单位食堂’就这样火了。”在大行宫一处写字楼上班的许先生也有同样的感慨。五老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网红打卡门店和传统老字号美食每天吸引5万余人次驻足消费。科巷新市集已成“流量明星”,这里已成为融生鲜蔬菜、小吃餐饮、干果零售、修补缝洗、适老休闲、社区工坊、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商业综合体,是南京主城区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老字号”品牌小店经济街区,拥有各类便民小店220余家,网红小店10余家,服务对象辐射11个小区、13幢商办楼宇、989家企事业单位。

  “来一杯!上世纪80年代的味道回来了。”南京首家路边咖啡厅——南湖咖啡厅原址重开,成了中老年人怀旧和年轻人打卡的共同选择。建邺区文体社区结合“南湖记忆”城市更新计划,整体翻新南湖东路的外立面墙体,还原上世纪80年代风貌,复刻怀旧场景,绘制多种主题墙面,网罗网红名店,沿街商区融合成了一处文旅体消费综合体,居民家门口的烟火日常,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

  放眼南京的社区商业规划版图,这两个“网红”都是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解决方案中的关键一环,正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百城千圈”。具体而言,就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南京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提出在五年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圈一策”,形成了一批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便民生活圈。

  “社区生活圈从1.0商业驱动演变为2.0 人本驱动。”科巷和南湖东路之所以能打动一批“情怀党”,折射着南京生活圈发展使命的变迁。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社区生活服务应顺应趋势,正逐步实现从功能消费到情感消费、从大众消费到文化消费的进阶。

  “被忽视的”重回视线

  游客眼中的惊喜,在百姓眼中不过日常。而更多的社区细节显然不会带来流量,无法晋身“网红场景”,但切切实实地给身边的居民带来温暖。

  在天润城一街区大门斜对面,一家9平方米的修车铺,门口拉着一片白色幕布遮阳篷,修车师傅赵建忠正低着头,蹲在一辆自行车旁,左手扶车,右手拿着一把磨得发亮的扳手“做检查”。忙忙碌碌之间,10分钟之内,小店就来了3位顾客。有给车胎补气的、换手刹的、换胎的……赵建忠迎来送往聊得很热络,顾客多是街坊邻居。

  “20多年前,在路边随处都能找到修车的小摊,现在却很难找到了。”赵建忠今年47岁,16岁时便跟父亲学了修车手艺。因为先天患有眼疾视力受损,赵师傅虽然动作不快,但十分仔细认真,每个维修步骤都要反复检查确认。这一固定摊位带来的谋生机会让他分外珍惜,这是社区几经研究协调给他找到的最好的“门面”。

  “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便民生活的基本圈才会更牢固。”沿江街道京新社区党委书记胡金海说,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开设有多处微利性便民摊位,如缝纫、修自行车、修补衣物等服务。固定的摊位不仅让店主不再“打游击”,依托街道“爱社区·共同富裕社”平台服务功能,修理铺增加了曝光度,让居民好找也让摊主增加了收入。

  悉心营造便民服务圈,更多昔日被忽视的需求被看见。

  诚宇城生活广场三楼开设了一家“菜娃学堂”。下午4点,随着孩子放学,这里逐渐热闹起来。10多位孩子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看书、画画、完成作业,静静地等待父母收摊,一起回家。

  “天润城片区分布有多个农贸市场,卖菜是个‘熬时间’的辛苦活儿,从天不亮出发去菜市场,一直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会收工。”胡金海介绍,社区从社会第三方购买服务,为摊位经营者的孩子提供放学托管项目,“就‘菜娃学堂’而言,它本身既是一项便民措施,同时也是对参与便民服务圈建设的劳动者的一种感谢。”

  秦淮区的红花街道红悦社区是一个新兴社区,这里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以“儿童友好”的视角定义社区生活,这里建立了南京首个儿童议事厅,定期定点倾听童声,针对儿童需求开展提案行动。辖区的复地活力广场里,醒目的标志和彩色小脚印将人群引入中心广场,这里每月举办儿童集市,给孩子们交换闲置物品和社交的空间。三楼半开放空间交由周边学校“承包”设计,打造成了充满童趣的专属活动场地……

  发展“一店(便利店)一早(早餐店)”,补齐“一菜(菜场)一修(配钥匙、修鞋等)”,服务好“一老(老年康护)一小(幼儿托管)”。商务部负责人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几年商务部分两批在80个城市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进居民点。目前已建设1402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3200多万人。在商务部的最新部署中,把一刻钟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圈”,着力部署的正是这些看似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圈可店”重燃烟火气

  在便民生活圈的规划导则中,诊所、学校、药店、健身点、市场等一应俱全,不仅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也畅通了城市经济的“微循环”,万千街头小店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

  浦口区烈士塔社区坐拥江浦老城片区人流量最大的小商铺商圈,3200户居民的社区内有1200户小商铺,种类涉及餐饮、百货、服装等多种行业,从业人员约3000人。激活圈中资源,助力小商户发展,这一社区与专业公司达成合作,创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后浪创业服务中心。

  凤凰大街10号这处老旧资产,变身为“弘·商圈”直播基地实体阵地,以直播助力本地生活增收为主线,提高小商户自主经营能力。“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业态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其间找到商机,实现家门口的创业梦想。”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欢欢介绍,他们在社区里征集76名“宝妈”,开展系列公益培训、实践活动,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建立了“宝妈直播达人联盟”。

  在鼓楼区的回龙桥社区邻里中心,方昌龙的“夫妻店”主营手工饺子、馄饨,得益于这里便民服务圈的数字化转型,他的生意火了起来。这一方寸小店的门玻璃上贴着店铺二维码、小程序。社区居民扫码入群关注,便能及时知道当天的产品,提前预约下单。“顾客在线上下单,有需要的我们就送货上门,现在已经添加了四五百人了。”

  在俞家巷社区,昔日最头疼的管理难题,如今成了可倚靠的治理资源。坐拥明瓦廊、丰富路、南台巷、石鼓路等特色街巷,广莲申、金宏兴鸭子、易记面馆、冯三孃跷脚牛肉等网红小店密布,便民服务消费场景丰富且成熟。推动商户自治,和睦邻里关系,街道“众筹”举办的朝天宫2023全民消费节,发布了推动小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不仅拉动了店家消费,还推动生活圈的业态丰富和功能提升。

  在业界人士看来,由商务系统主导的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另一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提振了小店经济的信心。《南京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规划》点明了南京生活圈的发展使命——社区生活服务的发展形式,应从市场主导受高盈利影响的粗放型社区商业形式,转变为政府引导下商业+公益性社会服务完善的人本生活圈形式。

  疫情承压,小店经历了三年的“生存危机”。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要借助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为草根小店引流,另一方面,要打造网红小店为居民生活圈注入活力。近期,南京会启动小店计划升级版——了不起的小店2.0,实现寻常街巷和百姓生活的“可圈可店”,进一步营造城市烟火气。

  “街谈巷议”被听见

  干净整洁的地面、精致多样的盆栽、安全美观的围栏……站在七家湾88号小区楼顶平台,眼前是一个富有生机的“空中花园”。“社区这次做了一件大好事,20年没有打理的平台现在焕然一新,植物盆栽摆放整齐有序,还打造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家住七家湾88号的周金华笑着说,多亏了社区党支部牵头的“议事会”,小区环境现在真是大变样。

  从政府层面的规划引导,到社区一线的落地生根,生活圈里更多居民的意见被听见。“主持中立、有序发言、机会均等、充分辩论……”在七家湾社区二楼墙上,七家湾88号议事规则赫然醒目。七家湾社区党委书记赵欣说,这一公共空间的改造由居民议事会决定。议事会遴选专业设计公司、社区营造组织,与居民代表组成社区规划师团队,开展摸底调研、招投标和居民表决等程序,经过5次集体讨论,选定“植物+休闲+活动”为一体的设计方案。

  “便民生活圈的打造,要尊重居民生活喜好和在地文化资源。”社区营造组织“邻里柿”创始人陶梅钰介绍,接下来,社区将在七家湾菜场辟出三个摊位,交给他们开设公益性的“种植学院”,邀请共建单位玄武湖管理处的专业人士来教居民如何种花草种菜。

  引入专业力量助力便民生活圈打造,南京市不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导则,还试点引入了社区规划师和专业社会组织。南京市商务局提出,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中,探索引入“社区规划师”这一重要角色,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上下沟通、设计实施乃至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

  “便民生活圈的打造,是个多方资源聚合、多元力量参与的过程,如今更像是一个社区营造计划。我们加入以后,首先要帮助每个社区做一个‘资源池’。”陶梅钰介绍,其参与设计的鼓楼区裴家桥社区,在地拥有很多商场、企事业单位,他们策划组织了两个组织——“裴伴”和“裴友圈”,把各方力量聚合起来赋能便民服务圈。

  从便民服务出发,这一生活圈的打造早已突破商业布局的范畴。

  南京市商务局提出,下一步要推动“圈圈”融合,丰富服务供给。将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建设“完整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文化生活圈”“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工作充分融合,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商务与城市建设、民政、体育、卫健、文旅、医保等部门的协同配合,高效推动社区服务品质提升。

  去年10月,住建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聚焦 “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这一生活圈的打造在政府层面应该‘破圈’,需要商务、住建、规划、文化等部门协力推进。”在采访中,多位人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社区服务圈,除了基础的便民需求、服务诉求之外,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一个参与的渠道和平台,让居民发声交流。

  令人欣喜的是,便民服务“出圈”之后,更多的街谈巷议正被听见,落实为身边的变化。

  “我们小区也有不少老年人,大家希望能有块场地集中看电影。”七家湾社区的议事代表把收集来的居民诉求在会上通报。数天后,辖区商户百世琴行主动站了出来,琴行负责人李欣同意在店铺闲暇之时,把场地让给老人观影,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们店铺开在小区附近,能够帮助街坊邻居,我们也很开心。”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家门口15分钟,让城市“出圈”

2023-03-13 07:07 来源:新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