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兆权、陈席元
近期,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创业园的一家气象科技公司获得了50万元贷款。公司负责人陈诚告诉记者,企业主要从事防雷工程等业务,这次贷款没有用固定资产抵押,凭借一笔施工订单就顺利获批。
“公司每年流水近千万,流动资金就是我们小微企业的‘命根子’,这次50万元贷款虽然不多,但能解燃眉之急。”陈诚说。
六合区司法局副局长卞有林介绍,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银企双方信息不匹配、放贷限制多、费用高、时间长等方面。
“小微企业多为轻资产配置,不少连办公场地都是租的。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防止出现坏账,倾向于采用住房等易变现的抵押物,规避不易变现的厂房以及易出现风险的应收账款等抵押物,但住房抵押贷款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企业运转需求。”卞有林说。
据六合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学军介绍,今年,该区在原有“放管服”等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法治思维,成立由区委书记牵头、区政法各部门联动的“优化营商环境‘111’法治服务中心”,为高质量发展加强法治保障。
六合区司法局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俞敬姚告诉记者,作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订单融资”并非新生事物,但在实际操作中易形成堵点。
“小微企业的贷款一般不超过300万元,银行开展尽职调查的积极性不足,我们引进专业律师完成这一环节。”俞敬姚说,该局抽调8名金融类专业律师,组建项目团队,开展订单项目尽职调查,仔细研究企业状况、订单产品状况、交易风险点等,合理评估企业融资风险,出具专业报告,银行则相应缩短内部流程,压减放贷时间。
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投融资法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苏尊容大律师事务所马艳梅介绍,律所尽职调查费用为贷款额度的1%,另外提取1个百分点加入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发挥兜底垫付功能,实现融资全程风险控制的闭环管理。
“包括利息、担保、尽职调查等费用在内,企业贷款的所有成本不超过8%。”卞有林介绍,企业只需提交基本资料和订单资料,5个流程结束后,最快3天贷款即可到账。目前,当地“订单融资”法律服务已将企业无抵押融资范围扩大到商标、专利、原产地证明等知识产权领域。
“创新‘订单融资’机制,让银行、律所、企业三家坐到一起,就是要打破‘死锁’,架通‘断桥’,让纸面上的政策福利真正落地、落细。”陈学军介绍,截至目前,六合已开拓4家融资银行、2家国有担保公司,累计为20余家中小微企业融资超过9000万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将以优化营商环境‘111’法治服务体系为抓手,持续整合法治服务资源,形成长效机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高效法律服务。”六合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