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3.84万亩

2021年12月01日 06: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济南11月30日电(记者张武岳)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11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3.84万亩,有效提高了生物多样性,鸟类种群、底栖生物数量明显增加。

  山东省东营市副市长李俊峰在发布会上介绍,自2016年开始,当地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勘测调查,摸清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机制,形成了“围淹+刈割”“刈割+翻耕”等治理技术。

  随后,当地开展大面积治理,投资约1亿元,先后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一期)、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互花米草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互花米草自1990年被引入黄河三角洲附近潮间带,2010年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爆发式蔓延,其强大的繁殖能力逐渐使得当地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被侵占,滩涂底栖生物密度降低,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或丧失,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危害。

  据介绍,2020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实施多个生态修复项目,生态补水3亿多立方米,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各类湿地15.9万亩,初步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黄河口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3.84万亩

2021-12-01 06: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济南11月30日电(记者张武岳)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11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3.84万亩,有效提高了生物多样性,鸟类种群、底栖生物数量明显增加。

  山东省东营市副市长李俊峰在发布会上介绍,自2016年开始,当地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勘测调查,摸清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机制,形成了“围淹+刈割”“刈割+翻耕”等治理技术。

  随后,当地开展大面积治理,投资约1亿元,先后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一期)、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互花米草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互花米草自1990年被引入黄河三角洲附近潮间带,2010年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爆发式蔓延,其强大的繁殖能力逐渐使得当地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被侵占,滩涂底栖生物密度降低,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或丧失,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危害。

  据介绍,2020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实施多个生态修复项目,生态补水3亿多立方米,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各类湿地15.9万亩,初步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黄河口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责任编辑 :欧云海)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