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疫情下的“中国坚守”

2020年08月21日 09:22   来源:解放日报   

  期待朝阳,我们才能度过漫漫长夜 刘 凯

  因为热爱,所以义无反顾地坚守 查琼芳

  疫情防控中的科技力量与文化底色 张文宏

  中国智慧,大国担当 吴 凡

  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 闻玉梅

  (刊第14-16版)

  对话篇

  嘉宾主持何婕(东方卫视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来到2020上海书展。每年8月的上海书展都是上海文化的年度盛事,同时也是读书人与读书人的心灵之约,只不过今年这场心灵之约来得非常不容易。

  回看过去这几个月的抗疫路程,以医务人员为代表的各行各业,全情投入地展现了我们的制度力量、科学力量、专业力量、奉献力量,还有文化的力量。所以今天我们书展的开幕论坛也特别邀请到了医务界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一起为大家讲述“疫情下的中国坚守”。(全场鼓掌)

  (演讲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

  保持警惕,社会才会安全

  观众:张教授,您好!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口罩从冬天戴到了夏天。之前,您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过可能会到来的第二拨疫情。请问,我们还应该做哪些准备?

  张文宏:现在最大的变局是什么?是如果第二拨疫情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是不是突然会改变。

  在全球范围内,秋冬季疫情会有反复,这已经慢慢看出来了,包括日本,包括爱尔兰。而疫情蔓延最厉害的几个国家,事实上第一拨疫情还没有结束。第一拨疫情都没有结束,现在说第二拨有一点太早了。

  随着疫苗的到来,风险有可能会降低。就像闻玉梅院士讲的,疫苗可能会在今年第四季度陆续出来。但是,到时候全球性的疫情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打得到疫苗?

  所以,对于“戴口罩的情况要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次疫情的持续时间确实比较长,疫苗不是不重要,我们是必须靠疫苗的,但是疫苗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今天这样的态势还会继续,中国始终会有输入性的风险。

  另外,我们今天这个论坛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无论世界疫情如何发展,中国还是有信心依靠我们在第一阶段的智慧、科技力量、政府领导,把疫情控制住,让大家比较满意。我觉得今天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可以告诉大家,下半年的日子不会比现在更难过,但是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可能会非常辛苦。我们要保持非常高的警惕性,这个社会才会安全。将来,中国会用灵敏的响应、精准的把控,让我们整个社会能够保持在今天这样比较好的态势,直到世界疫情得到完全的控制。(全场鼓掌)

  失去了和大众的沟通,就不是公共卫生

  观众:张文宏教授,您好!您曾经说自己不善言辞,但是我和我的同学、我的爸爸妈妈都特别喜欢听您说话,我觉得您说话非常风趣幽默。我想请教,您的幽默感是从哪里来的?

  张文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从内心讲,大家都是比较含蓄的,都有一点不那么善于表达,我也是如此。认识我的人,都认为我是这样的。

  但是,传染病、感染病这个专业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如果失去了和大众的传播、对话、沟通,这就不是公共卫生。所以,说话属于我的业务范畴。很多领导都知道,我在医院里就是特别低调、贴着墙根走的那个人。今天,因为疫情的关系,我走到了前台。但是我希望这个大幕快点落下,让大家把口罩摘掉。只要你们还戴着口罩,我可能就会一直讲话。但是,我相信,总归会看到我不说话的时候。(全场笑,鼓掌)

  做科研就像解数学题

  观众:闻院士在我们心目当中是非常令人敬仰的杰出女性。我听说,闻院士年轻的时候喜欢京剧,也做过明星梦。后来,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走上了病毒学这条让我们感觉非常寂寞的路?在艰难的事业过程中,您家的家风对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闻玉梅: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很喜欢京剧,也很喜欢音乐,特别是优雅的音乐。不是说一个人做科学研究了,就意味着他会很枯燥,他也会有很多生活的乐趣。

  我觉得做科研也非常有意思。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做科研就像解数学题一样,解掉一道题,又有一道题。我们有和病原斗争的过程,病原也有和我们斗争的过程。所以你们放心,做我们这一行的人,永远不会失业。(全场笑)

  另外,我觉得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很重要。你要关心你的孩子,不是关心是不是考了第一、将来能考什么样的大学,而是给他全方位的关心,知道他喜欢什么。

  小时候,我妈妈让我弹钢琴。我上了初三后跟她讨论,说我可以不弹了吗。钢琴老师和我妈妈说,她到了这个程度,就算现在不弹了,一辈子都还会弹。所以我现在还会弹钢琴,虽然弹得不好。

  我们家有很多书,我从小很喜欢看书。而且我们家很多都是原版的英文书,像《双城记》这些。当时看不大懂,我就蒙着看。家里要有书,我认为这也是很重要的。(全场鼓掌)

  看到老师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人民健康,学生会感受很多

  观众:我想请问吴凡老师两个问题。这次疫情让我们医护行业再次受到万众瞩目,作为亲临一线防控的医学前辈以及医学院的副院长,您对我们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什么建议?您觉得我们医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注重提升什么素质和意识呢?

  吴凡:你说的问题,是最近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既往的培养是成功的,因为上海疫情控制得很好。但是,展望明天,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认为有几个要点。

  第一,在临床医生的培养上,我们需要临床医生具有更广的公共卫生的视野,希望他不仅见病、见人,还要见群体、见社会。因为我们现在的医学分支分得很细,所以对一个医生来说,不仅要看到这个疾病,还要看到疾病的来源,看到病人的整体,看到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得病。这就是公共卫生的理念。

  很多人得同一种病,我们称之为“疫”,以往更多指的是传染病,其实今天还有很多非传染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治好这个人,还要发现、挖掘、控制成“疫”的根源,这是我们今天思考的重点。要让临床医生有公共卫生的视野,让公共卫生医师有临床的眼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的才是复合型的卓越医学人才。

  第二,临床和基础医学的融合。我们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不仅要懂临床,还要会研究。我们复旦大学在招的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医学科学家,不仅会看病,还要会研究,去探究更多的生命奥秘。

  今天的疫情还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在医学领域内做交叉和融合,还要和其他学科结合。比如文学,闻老师开创了人文医学的课程。还比如,AI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是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我们现在也在开创一些融合类的课程,让其他专业的人都可以走进医学领域,有更多的碰撞、更多的创新。

  第三,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一位副主任张继明在武汉抗疫一线给我们医学院学生上了第一堂传染病学的网课。学生在学习传染病学的知识时,也看到老师在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人民的健康。他感受到的是什么?他感受到的是这样一份家国情怀,是大医、大爱。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还需要有家国情怀,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我们不仅要立足今天的中国,更要放眼全球。在这次抗疫的过程中,中国的很多专家走出去了。但是我们偶尔也听到一些话,说中国方案很好,但是我们国家没法学。为什么?不是我们的方案不灵,而是没有把提炼后的精髓和别人的文化、国情结合在一起。这需要走出去的专家不仅有高超的医术,有自己的本领,还需要有对世界的理解,对别人文化的熟悉。所以,我们还要培养和今天中国地位相匹配的、能够走出去的医学大家。

  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够像闻院士这样,在这样的高龄,仍然在为国家做贡献。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们最近在做一件事——创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说实话,做这件事情很累。但是闻老师曾对我说,这件事情很重要,我们要做。她是我的前辈的前辈,今天仍然这么努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勤奋?(全场鼓掌)

  何婕:就刚才的问题,我想请查医生和刘医生分别给自己未来的学弟、学妹一些寄语。你们两位不仅战斗在医务工作的一线,而且都逆行去过武汉,可以和我们的医学生说一句话吗?

  查琼芳:我这句话很简单:学医很辛苦,但是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

  刘凯:不忘初心,好好阅读。

  何婕:这是一位爱书人。(全场笑)

  非常感谢五位嘉宾来到今天的论坛,一起跟大家分享他们视野当中“疫情下的中国坚守”。非常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工作者在抗疫过程中艰辛的付出。我们要致敬他们。在致敬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用实际行动,好好配合,用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知识,同时,要用文化的力量。(全场鼓掌)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