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600件流失文物讲述“回家故事”

2019年10月29日 11:21   来源:北京晚报   

  圆明园六件兽首铜像背后,是一幅海晏堂复原的场景图;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清代铜鹤在灯光的映衬下,散发出悠悠微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栩栩如生,透着威严的气势……国家博物馆展厅里,600余件海外流失文物讲述“回家故事”。

  每一位进入展厅的观众,都会在前言处驻足。上面写道:“这是一条回归之路。这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梦圆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回归典型案例为呈现重点,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建设为串联主线,通过回归文物和文献影像等辅助展品的展示呼应,勾勒描绘出流失文物70载回家之路的壮丽图卷。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

  国家文物局统计,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观展亮点

  回归首秀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压轴”亮相

  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获知日本某拍卖企业拟拍卖8件疑似湖北被盗青铜器的消息后,立即会同公安、外交等相关部门开展紧锣密鼓的追索行动,一方面通过刑事侦查调查文物被盗走私情况,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促使日本相关拍卖企业终止文物拍卖,敦促文物持有人将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归还中国政府。

  经过各方努力,这批青铜器于8月23日回到祖国。

  如今,这组青铜器成为“压轴”文物亮相展厅。隔着展柜,文物散发着微微的蓝光。专家介绍,这组青铜器源自春秋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克父墓葬,铸造精致,保存完整,鼎、簋、盨(xǔ)、壶、甗(yn)、霝(líng)器类同时出现,每件器物上均铸有子孙颂扬先祖之德,以求子孙万代得以庇佑的铭文,共计330字,其中簋器、盖对铭共100字,每器均带有自名,对研究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铸造与断代以及曾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整组青铜器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首次叫停

  拍卖中止 浮雕武士回归传奇合璧

  2000年2月,美国某拍卖行拍卖疑似我国被盗浮雕石刻的消息传至国内。经鉴定核查,国家文物局确认该彩绘浮雕武士像为1994年被盗的河北曲阳王处直墓甬道的两块石刻之一,随即启动追索工作。

  当年3月,国家文物局照会美国驻华使馆,要求美方中止拍卖并返还流失文物,美国政府也对此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态度。3月21日,美国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作出要求相关机构中止拍卖的决定,并下达民事没收令,授权海关部门将文物扣押没收。

  2001年3月,在经历一年的审判后,该法院作出返还文物的最终裁决。5月26日,这块浮雕武士石刻回归中国。

  令人惊喜的是,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通过媒体报道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将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石刻无偿返还中国,富有传奇性的浮雕武士得以合璧归来。

  国家文物局说,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叫停国际流失文物商业拍卖,开辟了中美两国之间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合作的先河。如今,两件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被合璧摆放在展厅里,观众与身着“金甲”的武士对视,宛若可以聆听到历史的声音。

  还有更曲折的“合璧”故事。展厅里,素有“方罍(li)之王”美誉的皿方罍亮相。然而,它的回家路走了足有一个世纪。

  1919年,这件文物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当时,中华大地灾难深重,器身不幸流落海外,颠沛流离于亚洲、美洲和欧洲。器盖一直留在国内私人之手,1952年收归国有,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2013年底,皿方罍器身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并将于2014年3月正式在美国进行拍卖。为使文物不再流离海外,在国家文物局协调下,湖南省派出代表团赴纽约洽谈文物回归事宜。最终在各方善意促成下,拍卖计划取消,皿方罍器身得以重回祖国怀抱。

  首开先河

  国外文物收藏机构无偿返还罗汉像

  20世纪初,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宝藏龙门石窟遭到严重的破坏与盗凿,无数精美造像流失海外。很多石窟的佛雕长期“身首异处”。其中,看经寺浮雕罗汉像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后,曾现身欧美拍卖会上,后被捐赠给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

  2001年4月,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在充分了解浮雕罗汉像被盗的背景及其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后,决定将文物无偿返还给中国。这是我国政府首次促成国外重要文物收藏机构退藏并返还流失文物,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难题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看经寺浮雕罗汉像的回归,开启了龙门石窟被盗佛像回归的序幕。2004年至2005年,经过严密的专家论证以及龙门石窟研究院的研究确认,国家文物局抢救征集了包括古阳洞高树龛北魏释迦牟尼佛首、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在内的7件龙门石窟佛教造像。

  观展解码

  苏联三次返还64册《永乐大典》

  1951年至1954年间,苏联曾先后三次向我国返还了64册《永乐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国向我国返还3册《永乐大典》和10面义和团旗帜。周恩来总理亲自接收了这批文物。外国政府向新中国返还的这两批文物,开启了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历程的崭新篇章。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是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皇家巨典和百科全书。全书共计22937卷,分装为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堪称辑佚之渊薮。明嘉靖年间曾摹录一套副本。《永乐大典》已知存世仅800余卷、400余册,每一册均极为珍贵。

  周总理主持找回“太湖石”

  进入展厅,贴墙的展柜里,北宋徽宗赵佶绘的《祥龙石图》卷铺陈开来。

  这幅画纵53.9厘米、横127.8厘米,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有几株异草。如果细看,会发现这块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图左,有宋徽宗为祥龙石而作的瘦金体题诗:“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胜湧,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廼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瞑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

  相传,宋徽宗特别迷恋太湖石,为了加大采运力度,特设苏杭应奉局专门在太湖周围开挖湖石。运送巨石时,甚至不惜拆桥过船,靡费国资不计其数。这位文艺范儿的皇帝还会给石头封“官”,赐以“盘固侯”“蹲螭坐狮”“金鳌玉龟”等吉祥名号。画中的“祥龙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块。

  这幅国宝,差一点流散海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当时的文化部和文物局建立了“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

  彼时,中央人民政府多次拨出十分宝贵的外汇储备,支持文物小组成功抢救征集到包括这幅图在内的一批历代书画珍品,晋王献之《中秋帖》、晋王珣《伯远帖》、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每一件都是大名鼎鼎。

  如今,这些文物都成为国宝,被各博物馆珍藏。即便是此次展览,为了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和《祥龙石图》四件书画真迹也只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

  大沽古钟百余年后重归故里

  “乐威毅公祠”铁钟是1884年为纪念抗击英法联军殉国的直隶提督乐善而铸。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古钟被英国士兵掠走并运回英国,其后被作为战利品存放于普茨茅斯市维多利亚公园内,并被列入英国文化遗产目录。

  2003年夏天,古钟被一名中国留学生偶然发现,立即牵动起中英两地人们的心弦。天津市政府和海外华人华侨通过多种渠道为古钟的回归奔走呼吁,在普茨茅斯市政府和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下,成功推动英国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和普茨茅斯市议会同意无偿返还古钟。

  2005年7月,大沽古钟重归故里。

  本报记者 刘冕 制图 吴薇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