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河南许昌规划专属保护区恢复生态 崖沙燕回来了

2019年06月17日 11: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刘王寨村位于颍河之滨,河水蜿蜒流过,风景如画。在颍河北岸有一处沙崖,高七八米,绵延长约200米,是崖沙燕筑巢栖息的地方。

  “早年间,颍河改道,从寨里流过,形成沙壁,崖沙燕在这里栖息有20多年了。”刘王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伟介绍,村里的沙崖曾是一个采砂场的作业场地,去年崖沙燕在此繁育时,有近半鸟窝被挖砂的铲车破坏,很多鸟蛋被打碎,崖沙燕的栖息地被破坏。

  对此,2018年,许昌热心环保人士自发发起了保护崖沙燕行动。中国美协会员王华作画数十幅,描绘崖沙燕的轻盈身姿;许昌学院博士刘镭带领大学生在刘王寨村开展为期10多天的崖沙燕宣传和保护活动,并拍摄了《颍河沙燕》宣传片……

  “许昌环保人士发起的保护崖沙燕的活动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建安区区长马浩说,区里专门成立多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采取多项措施保护崖沙燕,并迅速取缔了这个采砂场。

  据介绍,崖沙燕是一种食蚊蝇的益鸟,因喜欢在沙土崖壁上筑巢而得名,又被称为“崖壁建筑师”,是我国有益、有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的“三有”保护动物。

  此后,许昌在刘王寨村专门划出约50亩的保护区,并采取断路、立网、垒墙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专门开辟出新崖壁,供崖沙燕筑巢繁殖。

  人有爱,鸟自知。在人们的呵护下,在村民的期盼中,今年4月份,崖沙燕成群结队又飞来了。

  如今,行走在刘王寨村村南,可以看到颍河北岸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许多拳头大小的洞穴,那就是崖沙燕的巢。成群的崖沙燕或盘旋,或翻飞,或俯冲,发出此起彼伏的啾啾声。

  “每年4月中旬,崖沙燕就陆续来到刘王寨村这处沙崖上筑巢,6月10日左右孵出雏燕,每窝大约5只。7月雏燕学习飞翔,待天凉下来以就后迁徙飞往南方。”刘建伟说,村里人早就盼着燕子回来呢。

  “设立崖沙燕保护区,占了俺家2亩地,但我没有怨言,反而很高兴。”74岁的村民王金平说,“这些燕子可是益鸟啊,光吃蚊子蝇子,不吃庄稼,不吃果子,俺非常喜欢。”

  “目前建安区榆林乡刘王寨村一带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修复,不仅崖沙燕的生活环境得到了保护,其他生物也多了起来。现在颍河河滩上有白鹭、灰鹭、河鸥、天鹅等,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许昌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王焱告诉记者。

  “下一步,我们村将在保护好崖沙燕的基础上,依托崖沙燕这张名片,在村里打造更多的景点,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刘建伟说。 记者 杨子佩 通讯员 武鹏亮


(责任编辑 :傅云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