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枣强县实施“三区同建”推进乡村振兴

2019年04月24日 12:5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衡水市枣强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县域面积892平方公里,耕地92万亩,人口40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党的十九大以来,枣强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针对农业大而不强、地域广而环境欠优、村庄体量小而密度高,以及农民群众增收缓慢的实际,瞄准优化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生态功能区“三区同建”,走出了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规模经营、拓展城乡空间、助力脱贫攻坚、维护基层稳定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20个农村新型社区、46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1个生态园区,“三区同建”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枣强县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被授予全省首批中心村建设示范县和“四新”应用示范县称号。2018年全省空心村治理暨“三区同建”现场会、乡村振兴暨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城市建设观摩等会议相继在枣强召开,在各地推广了枣强实施“三区同建”的经验与做法。

  精准把脉解难题

  顺应发展趋势,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大量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突出;农民转移、土地流转,使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成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趋势。枣强县着眼于有效使用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环境,依据产业发展、历史沿革、人文环境等条件,本着向县城周围、乡镇驻地、产业园区周围聚集的原则,按照人口规模3000人左右、农事作业半径2公里以内的要求,研究编制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将全县553个行政村规划为16个居委会和69个新型社区、59个保留村,构建了“一线两城五镇百村”的城乡发展新体系。同时,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规划建设了衡水创新港——北京中关村(枣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河北枣强省级经济开发区、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枣强)转化基地等产业园区,创建了河北欣苑、贵和农业、唐林吉祥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有效破解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按照规划,所有新型社区全部建成后,全县城镇化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

  采取先拆后建,解决了“地从哪里来”的难题。旧村拆迁是“三区同建”的前提。为确保中心村建得起、农户搬得进、旧村拆迁复耕得了,该县确立了“面上广泛发动、点上寻求突破,成熟一个开工建设一个”的工作原则,把旧村拆迁作为“三区同建”的关键环节,突出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出了“先拆后建、不占耕地、双向缴纳保证金”的新办法。凡是纳入搬迁拆迁的农户都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全村农户达到90%以上,才能申请列入改造计划。搬迁拆迁农户按房屋置换面积、承建商按投资总额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方可开工建设。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启动区房屋搬迁拆迁完成的村,由县财政拨付30万元的启动资金给予支持;整村搬迁拆迁或拆迁净地达到村庄拆迁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政府按每亩净地10万元的标准落实拆迁补偿费;完成旧村复垦,达到规定标准的村,每亩再奖补5万元。通过拆旧建新、联村并建、复耕置换,土地节约率达到70%以上。全县16个省级示范点村庄占地6945亩,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置换指标5900亩,为城镇建设、项目建设拓展出空间。

  整合多方资金,解决了“钱从哪里出”的难题。“三区同建”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金融的支撑和先进产业技术的引领。一方面,县委、县政府整合政策项目资金集中使用。彻底改变过去“撒芝麻盐”式的投放方式,加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主动与政策对接,整合组织、教体、卫生、民政等部门资源,把上级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和生态涵养区。特别是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明确土地指标收益切块用于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已成功交易占补平衡耕地指标700亩,交易额2.45亿元。另一方面,构筑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新格局。创建了“三区同建”融资平台,县注资成立了政府独资的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土地预期收益作为担保,为有实力的承建商、投资商提供组合质押,加大融资力度,先后引进泰华、贵和房地产公司等8家工商企业投资新型社区建设。欣苑、贵和农业等19家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共吸引社会资本11亿元。

  通过自拆自建,解决了“房子怎么建”的难题。中心村建设盖的是农民的房,置换的是农民的宅基地,利用的是国家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就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让“群众说了算”。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三区同建”的政策交给群众,钱怎么花、账怎么算、建什么样的房等,都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当家作主。为构建“群众说了算”的平台,探索实行了村村建立“自拆自建委员会”的新模式,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威信较高、办事公道的长辈、在村任过职的老干部、在家居住的国家公职人员及自愿者组成。建设规划、户型设计、房屋拆迁置换办法及标准、房屋建设质量监管、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矛盾纠纷调解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所有事项,全部交由自拆自建委员会议定,对议定结果、进展情况及时张榜公布、公开公示,让群众真正成为推动“三区同建”的参与者、支持者、实施者,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极大调动了全体村民的参与热情。王均焦庄社区,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整村拆迁入住和土地复垦工作,没有出现一个上访户,创造了令人称道的“焦庄速度”。

  打造现代园区,解决了“产业怎么搞”的难题。县委、县政府在“三区同建”中,始终把“产业如何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了与高端龙头企业的资本合作、人才合作和市场对接,借势借力加快发展。先后引进了宁夏银阳光伏、山东寿光设施农业等龙头企业,建设了立体农业种植区、设施农业生态区;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引进中国农大和河北农大先进理念、适用技术,建设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休闲农业,建成了全省单体存栏规模最大的肉羊养殖深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密植梨种植基地,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目前,贵和园区千亩光伏农业区,辐射带动风情旅游、智慧农业发展,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吉祥园区向杜仲中药材种植、加工拓展,被评为“河北省花卉示范基地”。全县初步形成了玫瑰加工、杜仲种植、肉羊养殖、薯类培育“四大基地”,实现了“一区一特色”;农产品注册品牌达到20个,农业林果无公害认证基地10个、有机认证产品5个。以农业园区为载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重点发展扶贫奶牛等5大特色养殖产业,形成了“5+3+N”的产业就业扶贫新体系,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土地入股得股金、入园务工得薪金,极大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融合发展见成效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了人居环境。枣强县对10个城镇规划社区和59个农村社区,从规划布局、设施配套、功能提升和服务覆盖四个层面入手,严格按照完善基础设施的标准,一并规划、一同施工、统一验收,实行水、电、路、讯、暖、燃气、监控、WIFI、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统筹共建。实现了广大群众期盼多年的幼儿园、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游园、休闲广场、物业、超市、农村电商等公共服务设施全民共享的心愿,使农村新社区既具有了城市特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活便利,又保持了田园风光、自然风情、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还解决了重复投资、利用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枣强镇八里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全省“四新”应用示范点,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理念设计,将周边4个村规划为一个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摆放,各村相对独立建设,村落绿色廊道相连、基础设施共享,不仅具有城市功能,而且保留了农村传统韵味,打造了“让城市人羡慕、农村人向往”的舒适宜居人居环境。

  推进三产融合,加快了转型步伐。按照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园区扶贫规划,东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和欣苑、贵和、吉祥三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建成了游玩观赏、婚纱摄影、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为主的玫瑰风情园,谋划推进了中粮农产品深加工、冀康?枣强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成功举办了多届“玫瑰旅游文化节”,吸引周边大中城市游客30万人次,生态观光、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新业态方兴未艾。目前,全县千亩以上规模农业产业园区有28个、万亩以上3个,农民合作社达到1292家,辐射带动农户4.6万户,流转土地面积近15万亩;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家,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7.4%,位居全市前列,被认定为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拉大了城市框架。“三区同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部行政经济中心、南部商贸文化旅游中心、北部科技创新中心“一线三中心”城市发展总体框架逐步拉开。位于县城拓展区的江官新型社区,原村庄占地1365.36亩,新村规划占地80亩,通过建设新型社区和旧村拆迁,腾出土地1285.36亩,用于建设产业园区、一河两湖景观带、全民健身中心、城市综合体和教育园区,部分土地置换指标支持了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县城建设拓展了空间,提升了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了7平方公里的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枣强)转化基地、3.5平方公里的西部生态新城、1.5平方公里的教育园区,县城规划面积扩展到了31.46平方公里。具有全市一流水平的全民健身中心、全省首家集寻亲旅游和文化馆藏于一体的移民文化园、集中体现“绿水文”互动的河湖景观带等城建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县城的吸引力、承载力。

  实施产业脱贫,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实施“三区同建”,传统农民变成了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得“股金”、打工享“薪金”、返租倒包有“酬金”的现代职业农民,建立起了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据统计,规模产业园区亩均纯收益达到3656元,比传统大田种植增收近三倍,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八里庄村人均纯收入由2000多元增长到7000多元,增长3倍多,带动其它4个迁建村农民增收均值达76%。2018年以来,该县通过探索创新“5+3+N”“百企联千户”等产业就业扶贫模式,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623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扶贫产业惠及贫困户2694户,就业带动2175人,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919.4万元。2018年,顺利通过了省扶贫成效考核和三方评估验收,实现脱贫932户、2379人,2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圆满完成了年度减贫任务,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全市扶贫产业现场会在枣强召开,全市村“两委”培训班两次到枣强观摩学习。

  加强基层治理,维护了和谐稳定。该县在“三区同建”过程中,积极创新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在联村并建的社区,普遍成立了党总支、理事会、协会等组织,制订了村民公约、自治办法,放大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功能,并在社区建设、文化活动、服务设施中,注重发挥裘祖文化、董子文化、移民文化三大文化滋养作用,融入和展示乡土记忆,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守法教育、感恩教育,推进民主管理、有序管理,提高了农村自治水平,真正实现了环境美、精神美。借助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的经验,全县在基层信访维稳工作中,探索建立了信访矛盾预防化解长效常态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普遍建立了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扎实推进了县、乡、村综治中心建设,创建了唐林、大营、肖张3个市级示范乡镇和33个县级示范村综治中心,先后建成启用了3个省五星级护路工作站,“雪亮工程”有序推进。2018年,枣强县成功跻身创建省基层平安建设先进县行列,八里庄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于海云 王信 贾献义)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