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武汉牛山湖“水下森林”奇观再现

2019年04月04日 15:08   来源:武汉晚报   

  冲锋舟如离弦之箭冲过牛山湖湖面,银白色的浪花下,一簇簇水草在水下舞蹈。靠近岸边的水域,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近日,武汉市水务局发布2018年度水资源水环境相关公报,牛山湖再次达到II类水标准,荣登水质最佳。3日,记者乘坐冲锋舟在牛山湖中探访。

  湖水稍作处理即可饮用

  养护员直接舀水喝

  “平时渔场的职工生活用水,有些就直接取自牛山湖。”牛山湖渔场场长汪奇汉称,只用把湖水烧开,就可以直接饮用。牛山湖养护员需要经常巡湖,有时巡湖路线比较长,短时间找不到水喝,也会直接喝点湖水解渴。

  说话间,汪奇汉就用手舀起湖水,喝了几口。“我家就在牛山湖湖区,小时候也是这么喝湖水,我们都习惯了。”汪奇汉说。然而,在2000年左右,牛山湖水质还只是IV类水质,根本无法饮用,现在水质稳定在II类,味道还是和儿时一样。

  牛山湖是梁子湖的一个重要湖湾,水域面积7万亩。1979年筑堤将其与梁子湖隔开,以便调控水位,遏制水患。以前的牛山湖湖区水质清澈,水草繁茂,鱼类资源丰富,曾有鱼类64种,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重要栖息地。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湖区资源严重受损,水草大面积死亡,水质由II类下降至III类,甚至IV类。

  水草覆盖率达70%以上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现在还不是水草最丰美的季节”,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萍介绍,“等再过一两个月,湖面可以看见一片一片的青黑色,那些都是水草。”

  据了解,2016年牛山湖堤破垸分洪,后来调查发现,湖底的水草覆盖率已不足20%,几乎很难看到水草的踪影。水草数量降低,也说明水质出现了问题。

  “水草多样性和数量的提升,是水质变好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表示,只有水质变好才能让阳光照射进湖底,便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现在牛山湖中已经有了十六七种水草,各类水草生长期基本覆盖了全年。

  由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鸟的数量和种群也明显增加,近期天气回暖,不少鸟类又开始在湖面聚集。“去年冬季,我看到黑压压一片水鸟停在湖面上,赶紧拿手机拍了几张。”丁萍说,水草增多后,水里面的生物更加多样化,牛山湖也成了水鸟的栖息地。

  传统养殖让位绿色发展

  “以鱼养水”转型成功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牛山湖就从III类水质提升为II类水质,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和科学“养水”措施的有力推行。为了改善牛山湖的水质,保护水环境,2017年江夏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梁子湖水产集团转型发展,决定梁子湖水产集团由养鱼向养水转变。

  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表示:将传统养殖让位于绿色发展,“转型之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科学管护和生态养殖,从目前来看,转型无疑是成功的,环境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张祥告诉记者,“以鱼养水”的理念需要有效执行,治水不能只养草不养鱼,水草在水里可以吸收氮磷物质,但水草也需要借助鱼类等动物从水中移除,“如果水草死亡,腐烂之后,水体还是会受影响”。

  “鱼是水里面最高等的物种,水里面不能没有鱼。”刘家寿解释说,湖泊是一个包含不同层级水生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其修复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层级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不能仅仅依靠恢复或者遏制某一个生物类群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要养水就必须科学养鱼,根据水体、鱼群、水草、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不同情况,控制鱼类的投放和捕捞。只有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才能让“养水”和“养鱼”互为促进。

  据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了多方面修复措施,大力推行土著鱼类产卵场修复,规模化恢复了鱼类天然产卵场3.2万亩,显著提高了湖泊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同时开展鱼类群落组合调控,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针对大型底栖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也进行了增殖放流和镶嵌种植。这些建立在生态系统层面的综合修复措施的组合使用,快速修复了生态,改善了水质,使湖区生物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和转化。

  见习记者欧阳崧 张奔设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