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 快新旧动能转换
去年以来,景县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试点,探索推行了“亩均论英雄”改革,激励企业抓改革、搞创新,提高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立足实际,科学确定评价办法。评价范围:在数据齐全、便于操作的13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先行先试,按照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铁塔钢构三大传统产业和现代智能物流装备、智慧健康等新兴行业分四大类进行评价,待条件成熟取得经验后,再向规模以下企业推行。评价指标:结合实际,把规上企业评价指标确定为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税收、技术改造投入、研发投入占收入比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六项。规模以下企业,只考评亩均税收和亩均销售收入两项指标。计分办法:实行百分制评价考核,对六项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亩均税收权重为40%,亩均工业增加值权重为10%,单位能耗税收权重为15%,技术改造投入权重为20%,研发投入占收入比权重为10%,全员劳动生率权重为5%。指标基准值以年底所在行业各指标平均值为基准值。计分办法均为参评企业实际发生值÷指标基准值×权重,各评价指标得分总和为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得分。
因企制宜,合理确立评价分类。根据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得分,该县将所考核的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是指综合效益排名在企业总数前10%(含)的企业,B类是排名10%-60%(含)的企业,C类是排名60%-95%(含)的企业,D类是排名倒数5%的企业。为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扶持重大技改和企业搬迁、重组,激励企业上市和科技创新,该县明确以下几种情形,在评价分类中给予重点照顾,可适当调整。一是企业评价年度实缴税金超5000万元(含)的,参照A类企业享受政策。二是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和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提高一档分类。三是当年新创中国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及新晋规上企业提高一档分类。另外,为强化企业自觉守法、依法经营的责任意识,对当年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保事件、重大偷(漏)税行为、重大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及其他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的企业,直接降为D类企业管理,限制其发展。
注重应用,灵活制定激励政策。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原则,对综合评价分类的四类工业企业在财税、用地、用电、环保等六个方面实行相应的激励约束政策。财税政策方面,对A类企业年度纳税超1000万元的,按当年企业纳税额县留成部分的15%,从设立的1亿元产业引导资金中给予等额支持,纳税1000万元以下的,按照10%等额支持。项目建设政策方面,对A类企业投资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对A类和B类企业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且评价年度内设备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企业设备投资总额5%的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用地政策方面,对A类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企业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相关税费,且投资建设额度经审核达到标准后,从专项资金中给予耕地开垦费等额支持(不包括土地成本和征地费用)。用电政策方面,评价年度纳税超200万元的,A类企业按年度用电金额的10%予以支持,B类企业按5%予以支持,最高不超过50万元。环保政策方面,在应急响应时,达标排放A类企业纳入不关停企业名单。金融政策方面,对A类企业,金融机构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支持,不得随意采取限制、压缩、增加额外附加条件等措施;对B类企业,金融机构给予相应信贷支持。同时,对C类、D类企业,该淘汰的淘汰、该限制的限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亩均论英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推出和激励政策的运用,使全县的企业经营者在思想上受到了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集约节约、高端高效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和产出率,成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响应者。进一步优化了资源要素配置。通过实施差别化政策机制、精准化要素配置机制和市场化要素交易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对企业实施不同的财税、项目建设、用地、用电、环保、金融等政策,推动了土地、金融等资源要素向综合评价高的优质企业集聚,也促使部分企业通过出租、转让、合作等方式出让闲置资源要素,盘活了闲置资源,实现了互利共赢。2018年该县将土地指标向综合评价高的瑞朗德公司、华特公司、衡水高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等倾斜,促进了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全年全县共盘活闲置厂房64700余平方米,出让土地56亩,缓解了工业用地供需矛盾。进一步浓厚了创新创业氛围。“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推出,鼓励和促使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载体,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8年以来,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专家认证,一些企业研发了一批关键行业技术,填补了我省或国内多个产业领域的“空白”。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