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哪件东西最能标记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筷子,无疑是其中之一。在很多人类学家的考察中,进食礼仪和工具的诞生,不仅同文明的起源息息相关,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一文明的特质。一双筷子,即是一段文明的符码。那“天圆地方”的造型,反映着中国人对于宇宙和世界的最初想象。
就像广州最后一家手工筷子店传人冼联广所说的那样,筷子是有灵魂的。每一双筷子的打磨,都是匠心妙手的一次结合。从开始的木料挑选,到开界、开片、开条,再到打顶、磨圆、刮磨、捆扎,这一道道工序下来,手上的功夫没有间断,心中的体悟也日益精深。60年来,冼联广在造作技艺的浸淫中,不做大生意,只想做强,做精。守了几十年小店,做了几十年木工,冼联广最快乐的事情,无非是一双双木筷能为片刻好“食”光带去好心情。
所谓“工匠精神”,大抵如此。一讲用心。以接物待人的深情去打磨雕琢,技艺里也就多了些独到韵味,少了些呆板留痕。二讲传承。技艺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日臻完善,也一次又一次地与当下相遇,历久而弥新。从冼联广的爷爷开始,这家木筷店就延续至今,一家三代、遍历百年,数不尽的四季交替,不变的依旧是老店的模样。每天早九点开门,晚六点收档,一路风雨无阻,木筷手艺的盛名越传越广,也把一份份祝福送去千家万户。用上这双筷子,恐怕吃饭都会香上许多。
百年老店,浓浓筷子情。传统文化,正因这些用心用情的努力,焕发迷人光彩,也正因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写就新的故事。(毛梓铭)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