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各地捧出就业大礼包

2018年03月27日 1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各地捧出就业大礼包

  820万,这是今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人社部于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从国家到地方,多项政策相继出台,给高校毕业生们送出一份份就业大礼包。

  - 创业扶持力度大

  25岁的饶先圣是安徽省池州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同时也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老板,专做眼镜生意。仅开学一个月,他的3家线上网店和1家线下实体店营业额就突破30万元。饶先圣由此成为校园创业“新星”。

  回忆创业经历,往事历历在目。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饶先圣提供办公室和实体店铺,市人社局又支持了他10万元的初始创业免息贷款。饶先圣感慨:自己乘上了政策的“东风”。

  近年来,像饶先圣这样受益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人越来越多。

  3月20日,四川省出台了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涵盖44项扶持政策,增加的“创业提升培训”等内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浙江省计划每年重点培养2万名创新创业型在校大学生,力争占校生人数2%以上的学生得到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海南省则给予更直接的资金支持,凡离校3年内首次创业且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享6000元一次性补贴。

  - 基层就业促成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凤江镇凤北村的村民一直在电视里寻找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他们的村委会主任助理王玲娜,她是万千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的一员。

  《通知》提到,要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统筹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各地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例如,福建省福州市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优秀创业项目最高可获得10万元补助。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到湖北37个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可以申请学费补偿,最高每学年可得1万元。基层,正在成为高校毕业生历练成长、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 二三线城市机会多

  3月初,蚌埠医学院的邓同学到南京一家单位面试。让她惊喜的是,自己还获得了1000元的面试补贴。据了解,这是南京市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的一部分,以期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前来就业创业。“给补贴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看到了南京对人才满满的诚意。”邓同学说。

  确实,不少二三线城市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抛出了给予补贴、购房优惠、降低落户门槛等橄榄枝。

  2018年,吉林省发布18条人才新政,给予五个层次、十一类引进人才税后3万至200万元安家补贴这一条,吸引了大量人才关注。武汉市也相继发布若干重磅文件,给予留汉的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买房八折、最低薪酬标准等优惠政策。

  除了优厚的引才政策,二三线城市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以及富有潜力的发展势头,使得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将其作为就业首选。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立联认为,在一线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二线城市正迎来吸引人才的黄金机遇。叶 子 吕安琪 侯 颗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