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推崇孝道,是传统美德之大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天下大孝。古人也曾曰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大恩大德。父母含辛茹苦将孩子拉扯大,不求他们大富大贵,只求能自食其力。然而,现如今身边的“啃老族”似乎越来越多了,他们非但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反而一直啃老;不但没有孝顺观念,反而对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过分要求而大声呵斥,甚至拳打脚踢。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探究“啃老族”这一特殊群体。
据媒体报道,33岁何某一直无业在家啃老,每晚熬夜玩电脑游戏。一日早饭时,其母对他唠叨,劝说何某出去找个工作,何某听后怒火中烧,竟一把将手中饭碗摔在地上,又跑到厨房拿起十多个盘子,对母亲说:“你说一句我摔一个盘子”。何母继续说儿子,结果十几个盘子全部被摔光,何母又气又急,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中将何某玩游戏的电脑摔坏。何某大怒,将母亲按倒在地,对着养育他的母亲就是一顿拳打脚踢。最后,民警赶到才中止这一暴行。
无独有偶,某村民,自幼被溺爱,身体健壮却好吃懒做。40岁的他整日游手好闲,经济来源全靠80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母亲讨要。母亲给不出钱就会遭到儿子拳脚相加。为此,儿子已经被行政拘留过多次……
有一部分人因为有父母在而“长大不成人”,完全没“断奶”连最起码的生活都要依靠父母才能过活。他们一般都没有工作,常年在家不接触外界,与社会完全脱节。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且随小编走进这一群体,探探他们有何说不出口的“秘密”。
为何在家不工作,选择“啃老”?
1.父母从小溺爱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不少父母儿时对孩子溺爱过度,影响了他社会型人格的形成,最终害了他。被父母溺爱包围长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孩子性格骄横乖张,不懂礼貌目无长辈,做事懒散无纪律,人际关系差,办事能力差,遇到困难只会和父母撒娇耍横,没有半点担当。
2.校园暴力影响孩子一生
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学校内长期遭受“校园暴力”,导致其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变得更加内向和孤僻,甚至会怀疑除父母以外的所有人,害怕他们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形成了一种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边缘”人格。长大以后也不爱出门,更喜欢宅在家里,这样才觉得“安全”。
3.一个字“懒”:就是不想工作
懒惰是相当一部分啃老族的特性,他们整天苦思冥想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或者好高骛远,没有“物欲”也就没有动力。“能过一天算一天”、“努力也没用”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如果硬要工作也常常不能长久,缺乏自控力、情绪焦虑自然也不会将工作做好。
怎样走出心理怪圈,改变“啃老”?
对于“啃老族”来说,第一步就是走出去!建议可以暂时摆脱父母,先就业再择业,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从最简单的做起。幻想着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父母自己应该怎么办,让危机意识鞭策自己做出改变!
要想真正的改变自己,还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活规划和工作学习计划!克服懒惰,适当锻炼身体,多看点书,多交点朋友。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者干脆来一次旅行,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和感悟。
增加自信心,从小事做起,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方面多发展。让自己对生活更积极乐观一些,达成以后获得成就感,督促自己继续前行。
改变自己的心理需要一个过程,切不要着急,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就好!多做事(哪怕一些家务事),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杨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