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新高考”元年 沪23高校今年增列57个本科学位

2017年06月21日 10:14   来源:解放日报   

  “新高考”元年,迎来招考月,各大高校近日陆续发布招生简章。根据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公布的2017年增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名单,沪上共有23所高校增列57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其中部分专业为有条件授权。同时,市教委每年还会对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进行预警,有的被警告,有的则面临“关停并转”。

  大学专业设置究竟有何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匹配,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又怎样关联?

  新专业也有聚焦点

  市学位办此次增列、批准两所相对年轻的“新校”——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两校共有16个专业被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记者发现,所有近60个新获批的本科专业,在健康、数媒、语言等领域分布较多。

  在大健康领域,并非只有医学院校才有相关专业。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开出医学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华东师范大学开出教育康复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出药物化学;上海杉达学院开出康复治疗学;上海师大天华学院开出康复治疗学;中外合作办学的上海纽约大学则开出神经科学。不难发现,不同特色的高校开设健康类专业,往往与自身优势学科相结合,比如工程学、教育学、护理学等。

  随着多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的普及,数字媒体领域也增加了很多新专业。如上海戏剧学院依托艺术类专业的数字媒体艺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依托设计类专业的数字媒体艺术。电机学院今年首次招生的数媒专业,瞄准了智能制造和健康服务领域的人机交互需求。此外,还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建桥学院、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及上海纽约大学,也都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一批语言类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的专业也在上海高校兴起,如华东师大西班牙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印地语、华东政法大学德语、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阿拉伯语等。

  特色立才能专业立

  专业不在多,在于有特色。此前,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像往年一样,有新增的,也有撤销的。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云峰对照近3年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变化情况,发现新增的多,撤销的少。他认为,国内高校的本科专业数量仍在不断扩大,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有进一步追求外延扩展的态势,每次调整专业,教育部直属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的量远多于地方高校。他说:“盲目追求本科专业数量,只会导致千校一面。”

  沪上一位多年研究学科专业分类的专家坦言,给高校专业改个好听、时髦的名字很容易,但目前真正需要改变和提升的是学科内涵。他举例,国家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发展,不少依此为名的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仔细观察其课程,往往只是原有的计算机、物流等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前沿领域的专业研究课程很少,更没有见到课程结构优化和实质性的内涵提升。如此“新瓶旧酒”,可能只会造成新专业发展的虚假繁荣。对于选择专业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误导,更可能在行业对口高层次人才时,失去育人先机。

  专业设置必须“为未来着想”,而不完全是“活在当下”。有专家建议,根据高校学科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综合本地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层次并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这对大学学术自我管理,以及相关部门的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是种考验。

  专业建设考虑长远

  与新设专业相比,每年的“专业预警”也广受关注。根据市教委此前发布,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被列入2016年度预警专业,要求严格控制相关招生计划。2012年,本市有近20个专业被预警,如今虽然预警数量减少近半,但其中仍有一些专业长期“上榜”,比如管理类专业。

  这些被亮黄灯的专业,要么在全市高校中重复设置相对较多,要么在招生时第一志愿的录取率相对较低,还有就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签约率相对较低。有观点认为,是否提出预警的决定因素应更加丰富全面,如企业和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满意度、可预测的市场供需比、国家产业发展与专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同时,高校培养人才一般需要4至6年,这个“时间差”因素也要考虑在内。

  就业数据不仅成为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驱动因子之一,更是学生用志愿表“投票”的重要参考。今年,本市高校在专业数据服务中有个突破——上海大学在全国率先将9年积累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精确数据透明共享,为考生选择与其学业水平和兴趣特长相匹配的专业提供参考。其中包括上大签约排名前五的行业、签约排名前十的单位。每个专业的就业去向、各行业在上大各专业毕业生的分布,均一一列明。

  有人担忧,如此“亮家底”,是否会对学校“面子”产生负面影响?而学生一边倒选择“好看”的专业又会否影响学校专业布局?对此,项目负责人叶志明说,数据不太“漂亮”恰恰可以倒逼学科建设的改革,这对考生精准填报志愿,以及大学专业建设的长远目标有利。他说,如何用好在高校中“沉睡多年”的专业及就业数据,应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