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控制六大因素指标可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

2017年06月07日 11: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6月6日电(记者潘清)形形色色的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医学专家提示,若能控制锻炼不足、吸烟等六大因素指标,可使慢性病早死概率降低三成以上。

  由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第33届解放健康讲坛”近日举行。围绕即将出台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多位医学专家围绕“让慢性病发病慢下来”的主题,与市民进行了分享。

  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病患病人数也在增加。专家透露,目前86%的国民死亡原因为慢性病。2016年,上海居民因慢性病死亡占死亡人口的比例高达91%。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院长吴凡介绍说,截至去年末上海男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83.16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在2030年指标中,健康期望寿命目标却仅为72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就是因为慢性病“打了折扣”。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研,上海居民中与常见慢性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过量饮酒、食用蔬菜水果不足、食用乳制品不足、食用红肉类过量、食用食盐过量、食用油脂过量、身体活动不足、超重、肥胖等。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2030慢性病早死概率预测研究”显示,如能控制锻炼不足、吸烟、血压、胆固醇、肥胖、空腹血糖等六类危险因素,到2030年预计可减少100万人死亡,并使慢性病早死概率降低三成以上,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四类常见慢性病。

  “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发病有四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行为和健康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的行为。人们的行为可以改变,也意味着大部分的慢性病可控可防。”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

  医学专家们表示,国家层面,经济发展的模式要转为环境友好型,让健康融入工业发展政策、城市规划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目前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应对慢性病的政策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自我管理等等,市民应要利用好这些健康服务。

  个人层面,关键在于把专家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有效方法转变成为自我行动。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会长李忠阳建议,充分利用政府发放的控盐、控油器皿,腰围尺和膳食控制冰箱贴等小工具。民众还可以建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平台,依靠团队的力量帮助自己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健康目标。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