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北京天坛公园游客过度使用厕纸引发关注。近日记者了解到,为规范游客使用厕纸,天坛公园试点使用“人脸识别厕纸机”,识别人脸后,自动出纸。天坛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机器仍在试点阶段。试点结束后,将根据实际效果考虑是否进一步推广。(新京报)
不错,一些人不论是怀着贪小便宜的心理,故意抽取多余的厕纸,还是平时在使用习惯上就“大手大脚”,确实都与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关系。面对类似情况,“最省事”的做法往往是取消了之,或是暂停某项服务的提供。甚至一些机构或是服务提供者,会搬出“大家的素质不配接受某种服务”的理由来搪塞。相较于这一消极的做法,天坛公园主动采取设置“人脸识别厕纸机”的办法,改变部分人的使用习惯,恰恰算得上是一种积极的回应。
这一做法所给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作为服务提供者,有必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素质”问题。天坛公园的免费厕纸已提供了数年,但园方并没有因为存在浪费,就叫停这项服务。其中的一个理由是因为管理者看到,尽管这些年天坛公园游客的总数不断上升,浪费现象也还是存在,但厕所用纸量其实是在逐年下降的。这本身就说明,“素质”问题是在逐渐改善的。
另一方面,当某项服务在与社会对接时出现了问题,固然可能与被服务方的态度有关,但也可能与服务提供者所采纳的方式有关,不能只把反思的眼光放在个人素质之上。据悉,在试用该人脸识别机器的三天时间内,天坛公园平均每天的厕纸使用量就减至原来的五分之一,这足以说明“提供方式”的重要性。而设置“人脸识别厕纸机”,也堪称是一种文明的互动。
事实上,该做法在几年之前就有公园开始推行了。如北京陶然亭公园从2011年开始使用自动出纸机代替人工取纸。该做法推行之初,每年的用纸量下降约30%。两相对比,安装“人脸识别机器”的做法,之所以引发争议,估计就在于其看似“高端”的形象与廉价的厕纸之间形成了一种反差,难免让人觉得是小题大做。但其实在人脸识别技术如此成熟的今天,该机器未必有人们预想中的那般昂贵。
一个社会公共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升,不可一蹴而就,既离不开整体性的反思,也有赖良好的公共规则的塑造。比如,公共服务或是准公共服务的提供上,能够尽量做到精确化,充分洞悉“人性”的弱点,并加以针对性的规避,就比单纯道德层面的谴责要有效得多。这种“反向思维”,在当前不少领域,都值得镜鉴。(朱昌俊)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