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作为传统的装修旺季,商家各种形式的促销层出不穷。消费者在这种时候,最易产生“冲动消费”。中国经济网小编提示消费者,面对一大波节日促销活动时,建议提前做好功课,买到真正想要的产品和服务。
买东西,货比三家是不变的真理。对于装饰材料类商品来说,同样品质或者类似的商品在不同市场售价不同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要想做到用最少的钱买最合适的商品,应当在明确自己意向的前提下在多个建材卖场中加以比较、鉴别。另外根据经验,绝大多数建材在标价基础上都留有还价的余地,大家不妨在比较价格的基础上再“砍砍”价。
据中国经济网小编了解,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中,开在某著名家居卖场的某卫浴品牌也参与了促销,不少产品都标出了优惠的价格。然而其内部的促销条文显示:对于大部分已经降价的产品,该店店长还有在此基础上给消费者八五折优惠的权限。此条文仅限其员工内部查看,因此即使是在中高端的家居卖场,砍价也是消费者应该尽量尝试的。
另外,在逛瓷砖、榻榻米、地板、橱柜等非整装的建材产品时,销售往往会对消费者极力强调其主材的优惠力度。然而不少经验欠缺的消费者并未注意到,在这些产品中,“边边角角”的东西往往价格不菲,导致询价、交定金时候的心理预期与最后付款的实际金额相差较大: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被裹挟,选择的产品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例如,瓷砖产品中的装饰条一般与整砖的价格不相上下;榻榻米上面覆盖的藤席常常比箱体要贵;地板的踢脚线也占总价的相当一部分;橱柜内部的五金件轻易能让消费者在原有估价的基础上加价百分之十几。因此中国经济网小编建议消费者在询价时,许多零碎部件的收费、安装费等也要考虑到,以免被商家的价格策略误导。(韩璐)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