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为买房扎堆离婚引委员热议 去半天库存房价为何又涨?

2016年09月02日 11:20   来源:法制日报   ¡ 炷þ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天对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

  报告透露,今年1月至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284亿元,增长6.5%。其中,税收收入84957亿元,增长7.8%。税收收入中,营业税下降3.7%,不过剔除营改增因素后增长18.4%。对此,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解释说:“主要是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销售回暖以及清欠营业税入库。”

  一线城市房价近期猛烈上涨、为买房上海扎堆离婚甚至不得不限号离婚……显然,房地产问题是社会关注、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到底房地产业要加快发展、健康发展,还是控制发展?到底房地产的构成、商品房的构成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房地产销售回暖,究竟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好是坏?在今天的分组审议中,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不约而同地集体炮轰最近火热的“房事”。

  “今年去库存最显著的一个措施落实在房地产,我觉得库存可能去了一点,但是却造成房地产价格大幅增长,且涨幅非常大。”

  严以新委员发出一系列的疑问,房地产去库存中央采取的措施是成功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为什么去库存去了半天会造成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接下来还准备采取什么措施真正使房地产去库存,使房地产价格保持平稳的水平?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现在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还是在这里‘扭秧歌’。”李飞委员直言,这5年对房地产调控比较严,但是现在又憋不住了,又开始放开住房贷款和对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特别是先从一些地方放,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彭森委员直言,房地产已经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一线城市商品房价格一年就上升了60%到70%,大量的投资集中到房地产行业,炒地皮导致地王层出不穷,半年就出现了100多地王,普遍溢价超过150%,非常不正常,而且这里有很多国企、央企置身其中。”他建议,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防止楼市泡沫对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损失。

  “房地产去库存,现在二、三线城市进展是缓慢的,而一线城市现在库存估计还没去完,但是地价已经开始飙升了,房价又继续涨了。最近报道有一块地卖了几百亿,成为新的地王,还有为了买房搞假离婚,现在很多实业,不搞实业搞房地产了。所以现在看来,去库存的效果可能是不太理想的。”陈蔚文委员说,“我们一直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说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机制,我觉得这两点对我们经济正常发展都非常重要。我们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库存过剩,跟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工作的作用是否有关系,建议找一些宏观经济学的专家学者,从学术角度、从经济发展规划角度,专题研究一下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

  梁胜利委员指出,首先,正确地认识房地产业对全局的影响作用,房地产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发展,还会涉及到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涉及到金融安全。一是房地产业是金融支持最重要的产业,这个领域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二是房地产也是金融贷款的主要担保物,现在贷款首先要看有没有房产抵押。三是现在房地产仍然是货币资金转变为实物储备的主要形式,现在不把钱存在银行,买套房存在那里。从这个角度来看,房地产的稳定发展涉及到金融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房地产业一旦坍塌,金融可能会崩溃,出现金融风波、金融危机,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所以,我们要运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同市场“看不见的手”齐头并进,实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所以,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上,政府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政府不能当房地产业的甩手掌柜,要做精打细算的‘账簿’先生,通过政策的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引导社会有序地发展房地产行业。”梁胜利建议,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采取多种渠道消化过剩的商品房,可以实施“四个挂钩”:一是可以把过剩的房地产与政府公共服务挂钩,比如养老机构建设、文化体育卫生场所、设施方面的建设以及教育、文化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二是消化过剩的房地产可以与精准脱贫挂钩,政府注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脱贫,可以通过政府购买过剩房地产的办法来消化解决现在的库存,起到双赢作用,一方面减少商品房库存,另一方面解决脱贫问题。三是消化过剩的房地产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与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的解决挂钩,现在大量农民工进城买不起房,租不上城市的房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需要通过政策调整,还要通过相应的扶持办法,让农民工在城市里能买得起房。四是消化过剩的房地产与新增就业人员居住问题的解决挂钩,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来帮助新增就业群体购买房子,在解决这部分人住房问题的同时,有效地消化城市过剩房地产。 (记者 朱宁宁)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