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探秘“恐龙美容师” 巧手慢工让古生物“重生”

2016年07月27日 17:33   来源:人民网   

  图为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展厅,展厅内的恐龙化石标本,都是出自朱松林的队伍。秦廷富 摄影

  人民网重庆7月27日电 (王嫚) 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一间2000平米的厂房里,每天从早到晚,轰隆隆、砰砰砰,嘈杂尖锐的切割、打磨、焊接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与往常一样,60岁的朱松林气定神闲地坐在一张小木桌旁,在聚光灯下,戴着口罩,手里拿着一把气动笔,笔尖飞转,发出轻微的“咝咝”声。接着,岩石碎屑掉落,露出白色纹理。

  “每一副骨架,每一个脚印都讲述了一段关于恐龙家族的生动故事,我们的工作就是从乱石中辨别出化石,将散乱无序的化石拼搭成完整的骨架,做它们最好的美容师。”说这一席话的正是朱松林,有着近40年经验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野外发掘室内陈列制作修理工,同时,还担任重庆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主任、副研究员。

  时间拉回2011年,那时位于北碚区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还未开馆,为了新馆的筹建和开放,朱松林在歇马镇的化石修复车间里整整呆了5年。

  如今,在万余平方米的展厅里,栩栩如生的大型恐龙骨架以及数百件恐龙骨骼、牙齿、蛋及蛋巢、脚印化石标本被成列展出。那么,是谁让它们“复活”了?在重庆仅有的7名从事化石标本修复整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当中,朱松林就是带头人。

  在博物馆“恐龙堆”里长大

  出生3个月就到了博物馆,由于父亲一直在博物馆任职,朱松林从小就生长在博物馆里。用他的话来说,别人家的小孩玩玩具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玩”恐龙了。

  耳濡目染,加之后天自学,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学美术、学雕塑,朱松林对于恐龙的修复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但真正接触恐龙,得追溯到1981年,当时24岁的他,随着团队到四川资中五皇乡进行野外发掘。

  最令他印象深刻是1986年,在四川营山县济川乡,他从一位农民口中得知,石头里好像暴露了类似脊椎的东西。于是,他只身前往当地勘查,发现了剑龙的残骨。随后,他找农民要了一个箩筐,把100多斤的石头挑了回去。

  复原这只剑龙耗费朱松林差不多半年时间,在这半年里,最令他头疼的是,剑龙肩部剑板的修复。“别小瞧这块80公分的剑板,在很多剑龙里都发现了,但就是不知道该放置到何处,”朱松林说,最终,他在剑龙肩胛骨处发现了和剑板有连接的关节面,于是把剑板装到了肩胛骨。

  四道工序让恐龙“复活”

  让化石“原形毕露”,只是古生物化石修复的第一步;其次,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化石进行修复。对于有损坏的化石,需要进行修理。实在找不到的,就需要制作模型,用石膏复原;紧接着,使用固体颗粒胶,对化石进行加固;最后,则是对骨骼化石进行装架。

  “拿到一块化石,首先要仔细审视和判断,看清楚它有些什么东西,是否需要黏接、加固,破碎的要找对茬口黏接好,基岩太薄的要加托,翘皮的要点胶,”朱松林说,从清理、修复、加固到装架,6个修复工大概需要1年到2年时间,如果含骨量不高,需要修复的地方就越多,花费的时间也越长。

  在朱松林看来,兴趣和耐心是化石修理师最最核心的素质,修复时,精力和视力都要高度集中,加之长时间接触,会非常乏味。2009年,在重庆永川区灯坪乡发现的璧山上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记者在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展厅里看到了这块80x40公分的石头,朱松林说,石头上面“镶嵌”了近300块恐龙骨头,最小的两毫米都不到,光是清理就花了半年时间,整个修复过程完成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在重庆,像朱松林这样从事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的技师只有7名,由于比较辛苦,且收入不高,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转行了。而朱松林却一直默默地坚守着。“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还有不到半年时间,朱松林也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但他说,即便退休了,他也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热点推荐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