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武汉公交一线群体素描

2016年07月07日 09:09   来源:新华网   

  夏日的江城武汉雨水连绵,空气湿润得似乎能拧出水来。6月末,“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线采访团到访武汉,深入公共交通服务基层,近距离采访奋斗在第一线的公交人,切身感受到武汉公交人的热情、坚守、钻研与不懈追求。

曾令成在做发车前的准备工作。新华网 张道营 摄

  “孤胆英雄”曾令成:一个人一辆车和他的一条线

  清晨5点,曾令成准时走出家门,骑上自行车,半小时后到达位于武汉火车站附近的公交场站,他熟练地取车、验车,坐上驾驶台,踩下油门,594路公交车就迎着晨曦开始了一整天的忙碌。

  1998年洪水过后,武汉市为了解决天兴洲居民屡受洪水侵害问题,在洪山区北洋桥村兴建了移民新村,安置岛上数千居民。

  村干部杨悟明介绍,虽然村民们撤离了天兴洲,他们的田地却带不走,村民们返往天兴洲和移民村很不方便。

  2000年12月,594路公交开通,承担起村民们从北洋桥移民新村到青山码头的往返任务。自开通之日,该线路的运营时间便与青山码头和天兴洲间的渡船同步,方便村民们上下岛。

  曾令成是土生土长的天兴洲人,594路第二任司机,在成为公交司机前是地道的农民。2009年4月,公司领导突然让他接手594路,曾令成知道这是个苦差事,他还是接下了这个线路——594路连着他的两个故乡,乘载着的是他的乡亲。

  7年来,单人单车,风雨无阻。曾令成告诉记者,一条线路只有一个司机,确实有些寂寞,有时也想找人聊聊天。

  他的同事林力超对记者说:“我给老曾带过班,594路确实难跑,一开7年我可干不了。”

  多年来,曾令成与乘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车上有他自己配置的药水、针线包,乘客也乐意让他捎东西。

  当记者问他打算啥时候退休时,这位曾经的庄家汉露出朴实的微笑:“我准备一直干到退休。”

姚婕(右一)正在回答乘客问询。新华网 张道营 摄

  “陀螺站长”姚婕:万能机器猫般的存在

  采访团来到轨道交通2号线汉口火车站时,身着靓丽工作服的姚婕正在耐心回答乘客提出的各种问题。

  姚婕对记者表示,汉口火车站连接国铁,是旅客们进入武汉的第一站,也是离开武汉的最后一站,是“城市窗口”,得尽量回答乘客提出的问题,不是工作范围内的事儿也得管。

  姚婕碰到过一位74岁的老人,他听信广告宣传从佳木斯来到武汉“投资挣钱”。姚婕看到背着小包袱的老大爷独自一人,就主动迎上去问:“有什么能帮您?”老大爷陆续说出了不想给家里添负担,要加盟某保健产品“投资挣钱”的事儿。姚婕积极与驻站民警联系,证实这是一起投资骗局。

  老人返家前紧握着装有两万元现金的小包袱,眼含热泪地向姚婕送上了一面“好人一生平安”的锦旗。

  类似的事情姚婕做了很多,她说:“乘客的每一声感谢,每一个微笑,都是对我和同事的最大认可与褒奖。”

  姚婕曾经用3个多月的休息时间,遍访武汉三镇100多所高校,制作出一份截至目前最全面、最新的“武汉地铁高校导乘图”。在姚婕看来,想要从服务乘客到感动乘客,需要多留心“分外之事”。

  在姚婕的带领下,车站员工坚持有问必答,做到“问不倒”,每名员工对汉口火车站周边信息及武汉基本概况了如指掌。

  姚婕和她的同事就如万能的机器猫,随时准备向遇到困难的乘客提供帮助。

孙宏杰(左一)边工作边向徒弟传授地铁保电技能。新华网 张道营 摄

  “扫地神僧”孙宏杰:艺高人胆大的地铁匠人

  夜深时分,目送最后一班列车驶离站台后,武汉地铁运营公司供电专业主任技师孙宏杰带着他的试验工班队员,换上工作服,穿好绝缘鞋,开始了夜间的维保工作。

  2012年,在孙宏杰建议下,武汉地铁成立了一个特殊供电班——试验工班,其最主要的任务是测试供电保护装置功能。这套装置与重要供电设备相连,起着类似“安全哨兵”的作用。

  武汉地铁现在共有1981台供电保护装置,每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试验,为了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营,所有工作必须在列车收班后进行,从24点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孙宏杰一年有四分之一的夜晚在车站变电所里度过。

  武汉地铁在国内首先采用了供电系统下接触式接触轨,供电比常规的接触网供电更加安全,但检修得全靠人工,对电工的技能要求极高。孙宏杰和同事从零开始,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供电维修保障体系。

  当记者问他怎样才能干好这份工作时,他说要“胆大心细”。短短的四个字背后却蕴藏着孙宏杰十二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毕业于铁路中专的他每年要“啃掉”900多页英文图纸,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让他保持了不断的地铁供电知识更新。

  记者注意到为了随时待命,孙宏杰专门配备了两部手机,生怕信号不好误了大事。

  孙宏杰不仅自己技能高超,还热心于“传帮带”,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新人。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班长,武汉地铁运营公司近300人的供电技工队伍中,却有八成得叫他师傅。

  有同事以金庸笔下的少林“扫地僧”形容他:看似不起眼,实则身负绝世武功。“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把该做的事做好。”孙宏杰说。这名平凡的地铁保电工生动诠释了何为干一行爱一行、何为艺高人胆大、何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赵金梅(左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网 张道营 摄

  “劳模摇篮”24路公交:不变的“诚信服务、便民为民”

  武汉24路公交开通于1958年,属于江城首批公交线路,现有员工52人,运营车辆20台,途经钟家村、古琴台、 中山大道等繁华地带,是一条贯穿城市中心的公交干道。

  近60年来,24路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车辆更新了一批又一批,但其履行“诚信服务、便民为民”的理念却没有变。

  提到24路“诚信为民”的理念,就不得不提到老乘务员赵金梅。这位24路第一个走向全国的先进工人代表,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她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三提醒五必报”的服务语言和工作技巧,并多次放弃提干机会,一心扎根在基层,用心做好“传帮带”工作。

  老师傅带新徒弟的传统在24路一直坚持了下来,记者在采访中就听到一个小故事。年轻驾驶员戚杨因工作需要被借用到24路,他刚到车队就发现,这里的老驾驶员有问题一起分析,有困难一起想办法,跟其他车队的气质不一样。借用期快满时,他找车队领导“公关”想留下来,甚至还当着车队管理人员的面哭了起来。最终,他靠着自己的技术和执着留了下来。

  为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动脉的顺畅运行,无数公交人在默默奉献和坚守着,正是有了他们,武汉乃至全国城市的公共交通才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