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入汛以来最强降水开启北京“防汛时间”

2016年06月14日 08:27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从端午小长假第二日起,雨水便频繁光顾京城,而雷电、冰雹等也相伴而来。6月13日傍晚,北京又迎来入汛以来最强一次降水过程,全市范围内以中到大雨为主,局地出现暴雨。这似乎也是在提醒公众,北京已正式进入“防汛时间”。

  6月13日11时30分,北京市气象局启动今年首个四级应急响应,打响第一声防汛“发令枪”。根据北京市气象局预测,今年汛期内北京地区降水量为310至350毫米,接近去年同期,较常年偏少一至二成。但受到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汛期天气气候形势较为复杂,防汛形势依然严峻。5月以来,北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四成;6月1日入汛以来,北京市累计降水量为28毫米,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27毫米多4%。

  “虽然近50年来北京市汛期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局地暴雨有加强趋势。”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6月13日起,北京市对汛期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进行调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冰雹、大风天气的应对措施。具体说来,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过程伴随有6级以上大风,或降雨过程伴随冰雹天气时,全市各部门、各区便可按照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此举是为防止强对流天气导致枝叶、杂物坠落并堵塞排水口,引发局地积水情况。

  事实上,在入汛前,北京市就已修订完善防汛应急、洪水调度、应急抢险等180多项重点预案,特别强调要做好布控,坚持“一桥一策”,在下凹式立交桥要确保人员到岗备勤,加强雨中巡查和打捞,及时处置积滞水情况。

  同样在入汛之前,北京气象部门集中力量进行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持续改进区域数值模式,提升模式业务应用成效;组织气象灾害观测试验,研究确定更精细的致灾阈值;进一步完善分区预警机制;以“互联网+”模式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精细化发展;推进《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立法进程。正是因为围绕业务、技术、服务及预报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扎实准备,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防汛指挥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北京已组建83个防汛分指挥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各级防汛指挥部防汛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责任书。通州区专门成立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防汛专项指挥部,制定防汛应急预案和排水方案;怀柔针对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重点区域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按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北京组建了近27万人的防汛抢险队伍,充实15大类防汛物资。

  ——卫星定位技术将在防汛度汛工作中派上大用场。依托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北京139座下凹立交桥的抢险抽排位置、检查井及雨水箅子等重要设施将实现坐标定位。当积水淹没抽排检查井或雨水箅子时,能通过坐标定位快速确定地点。

  ——道路积水远端交通疏导工作机制得以建立。市交管部门针对易积滞水点制定远端疏导方案,充分利用新媒介发布积水及绕行信息;与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开展即时联动,当出现强降雨天气时,通过手机GPS定位、后台数据分析,软件运营商将在手机地图上推送警示图表,预警信息、积水点和拥堵点。

  ——全市77座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具备防汛排水功能;针对强对流天气情况下,树叶、杂物已堵塞排水管道的情况,市防汛办还赶制一批专业雨水箅子疏通工具,配发给抢险队伍和交通警察。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