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深圳龙华:从特区腹地到城市化前沿

2016年04月29日 07:2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从特区腹地到城市化前沿(图))

今日民治,高档住宅与城市公园相映成趣,成为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城区。

 

  凌晨6点半,第一列高铁列车缓缓驶出站台,一声响亮的汽笛刺破苍穹,似乎在唤醒周边尚在沉睡的城区。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站在高楼之巅俯瞰,楼盘林立,绿草如茵,商业大盘与社区公园相映成趣。

  这一片充满现代气息的所在,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站深圳北站,也是龙华新区民治办事处核心区,深圳新的北中心。

  今天,这一片名为“民治”的城区,十周岁了!

  十年前的4月29日,深圳特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第一枪在彼时大龙华打响,民治街道应运而生。

  十年衔枚,桃红柳绿!从土地的城市化到人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车轮滚滚向前,渐入佳境。

  十载奋进,岁月峥嵘!在中国城市化的击鼓催征声中,地处深圳腹地的民治,那片发展滞后、环境脏乱的村落,逐渐沉入记忆,今天呈现在外界视野中的,是一座功能完善、产城人和谐融合、社会治理亮点迭出的现代化新城区。

  文/图 吴永奎 李晓文 袁甲清

  1.十年蝶变

  边缘村落崛起现代新城

  2006年至今,正是中国城市化深度推进的十年。地处深圳五区交汇之地的民治,因卓越区位而处处得风气之先,十年成长,正与时代相逢,与中国城市化同频共振。

  十年,民治定位一路水涨船高,从特区“后花园”到“城市中心功能拓展区”、城市副中心,晋身特区一体化示范区,直到今日“深圳北中心区”。

  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

  一再提升的城区定位,推动民治办事处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力求建成代表深圳形象、体现龙华新区特色的北中心。

  由此开启的是,民治片区城市功能的十年跨越式发展——

  交通:民治新建新区大道、留仙大道、民塘路等道路25条,打通断头路7条,升级改造道路32条,加之新彩隧道通车、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梅林关交通改善工程全面启动、轨道4、5号线的相继通车、轨道6号线加速推进,尤其是,随着厦深高铁、广深港高铁广深段的开通,深圳北站乃至民治片区成为国家“四纵四横”高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民治已形成“高铁、地铁、公路”立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成为珠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

  就学:(扩)建中小学10所,新建幼儿园30所,新增公办学位约1.4万个、幼儿园学位约1万个。未来三年,还将再增公办学位16200个。

  医疗:新建社康中心3家,在建3家,“一社区一社康中心”的目标正在实现。

  绿化: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加速推进,辖区绿化地块达30公顷,新建公园6座,在建7座。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深圳北中心核心区定位落地,民治被纳入深圳战略发展的重点片区,市美术馆、市图书调剂库、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高级中学龙华校区、市外国语学校龙华校区、北站中心公园、民治文体艺术中心等一批市、区重大、优质公配项目将齐集民治。

  十年,那片仅有一条村道与特区相连的特区腹地、僻远村落沉入历史,一个规划布局超前、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快捷便利、环境生态优美的现代新城已形神兼备。

  2.融合样本

  产城人共生共长

  特区1980文化产业园,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创客们,在这里挥洒着造物的灵感;

  九方购物中心,10万平方米商业体中有近三成被作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这里有免费开放的航空展厅、深圳首家商业体室内“都市农场”、青少年广播电视中心……每周的公益活动不间断;

  初夏的暖阳里,居民或谈笑散步、或倚栏远眺,开放不久的德逸公园成为休闲好去处;

  这是民治社会生活中三个寻常但颇具代表性的场景,勾勒出一幅产业、城市、人和谐交融的画卷。用十年成长,民治诠释了产、城、人共融,生产、生活、生态互促的城市化新蓝图。

  ——民治新商圈初具规模。十年来,民治大型商场从2家增至15家,银行等金融机构从5家增至32家,大型购物中心从无到9家,商业态呈现出多元、高端发展态势。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新兴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辖区有电子商务、影视创意等5个新兴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企业1500余家,创客群体100多家。

  ——总部经济规模初显。银盛金融集团、鸿荣源实业、金亨利集团、鼎业村镇银行总部都将总部设在民治,“深国际”、厦深铁路公司、汇龙湾集团等4家企业也拟将总部迁到民治。

  另一方面,民治十年新(扩)建中小学10所,新建幼儿园30所,新增公办学位约1.4万个、幼儿园学位约1万个,新建公园6座,绿化地块360万平方米……

  同时,针对辖区居民综合素质较高,参与社会管理意愿较强的特点,民治办事处牵头启动了社区人俱乐部项目,以特定人群为载体,先后成立了媒体人、文化人、治安人、先锋人等8个俱乐部,通过开展座谈会、文体联谊、社区公益服务等活动,引导其参与民治建设,变身为名副其实的“民治人”。

  产城共融,以人为本,“让民治人享受到和原特区内一样的福利”,正转化为鲜活的现实。

  3.治理先锋

  闯出“民治模式”

  地处五区交汇的民治,花园小区与城中村并存,白领人群与务工一族交织生活。从诞生之初,城市治理即成为民治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十年,民治片区城市治理一路破题践行,花开正浓。

  揭牌当年,民治在全市成立首个街道维稳及综治工作中心、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次年底,全市第一家街道级的公益职介所成立;

  2012年8月,民治“四点半”学校获“全国基层示范家长学校、儿童之家”荣誉;

  2013年底,北站“楼长协会”成立,民治大道城市导向标识系统工程完工,均为全市首创;

  2014年10月,丰润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2015年10月,民治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

  十年,社会治理“民治模式”初具雏形。

  西头新村业主自治模式。这是民治城中村“脏、乱、差”典型,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新村成立业主委员会,完善自治公约,采取民主“恳谈”、透明化管理、周到服务、完善物防技防等措施,“问题村”变成模范村。西头新村的建设和管理体现了“政府支持引导、居民自主管理、多方良性互动”等特点,为当下城中村的治理提供了成功经验。

  丰润花园居民议事会模式。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以社区议事厅为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丰润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1+N”社区组织格局,构建“党支部引领、社会组织协同、社区居民参与”的“一核多元”共建共治新格局。

  北站社区楼长协会模式。吸引社会资源创新社区管理,改善社区环境,解决社区共同需求,同时引进“罗伯特议事规则”,让居民诉求能在议事中得到有效体现。去年5月,协会在创业花园组织实施“三线”整治工程,引入第三方资本,不花政府一分钱,实现小区光纤全覆盖。

  十年磨一剑,从特区腹地、边缘村落变身特区新中心,敢闯敢试的民治完成了自身城市化进程的骐骥一跃,亦成为行走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前沿的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 :汪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