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最能展现一座城市市民的整体文明素养水平。本月初,在广州体育馆举行的一场热门演唱会上,歌迷团体个人自备胶袋,离开时自觉清理座位,作出“观演后不留一件垃圾”的文明承诺。5年前,偶有市民穿着短裤拖鞋来看歌剧;5年后,旗袍和礼服成了大剧院的每晚风景;广州图书馆刚开馆时,把广图当成游乐场和观光地的市民不在少数,现在已是清静的读书之处……从演唱会、剧院到图书馆,广州市民的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地提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座城市的形象如何,不但要看硬件建设的品位和质量,更要看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而后者,往往更为关键。道理很简单,一个道路宽阔、高楼林立,但市民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停乱放、随手扔垃圾的城市,和一个建筑老旧、道路狭窄,但是市民却相互礼让、待人友善、排队有序的地方,你会觉得哪里更好,显然是后者。
文明并不抽象,它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主要取决于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的文明素养。市民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体现城市品位的基石。如果说城市形象是一幅巨大的马赛克拼贴画,每一个市民就是其中的一小块,他们共同绘制出这个城市文明和谐的蓝图。市民知礼,则城市美好和谐。广州市民在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的提升,正是广州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越来越好的体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广州市民文明素养水平的提高,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也需要对市民进行适时的引导。记得几年前,报纸上还在讨论广州人穿睡衣、拖鞋出门的陋习。近年来,随着《广州市文明公约》《广州市社会公德守则》等在市民中引起的文明大讨论,随着志愿者在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里对市民们文明行为的引导和倡议,随着地铁、公交站台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发布,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州市民在公共场所的文明素质可以让人竖起大拇指,而这些改变,也正吸引着更多游客的到来,吸引更多艺术名家的到来。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要把广州建成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每一个广州市民的共同努力。从我做起,让广州因我而文明,让生活因文明而美好。
(责任编辑 :汪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