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国制造”如何留住“中国消费”

2016年03月09日 08: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 晋

  全国政协委员与相关部委负责人展开对话——

  “中国制造”如何留住“中国消费”

  3月8日,李晓林委员(右一)关于国人不爱买国货的发言,引起热烈讨论。本报记者 王 晋摄

  “国人不爱买国货”,既有生产组织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在产品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人们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的问题。要把制造业搞上去,把消费拉回国内,一要加快出台“中国制造2025”标准化参考框架;二要着眼未来制造业发展模式,统筹制定推广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三要搭建工业强基公共信息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智慧

  “我发个言,题目是救救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国人不爱买国货’的消费趋势明显,不少家庭给孩子喝外国奶粉,穿的、用的也从国外买。我在法国巴黎时看到,好多店里中国人在排队,他们买的商品有的并不高端、并不前沿。这真是中国制造的悲哀。”全国政协委员、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感触颇深,“为什么国人对国外产品趋之若鹜?这值得我们深思。怎么把中国制造业搞上去,把消费拉回国内来!”

  话音刚落,掌声一片。

  3月8日上午,在全国政协民建界别联组会议上,15位委员争先发言,有的委员站起来才抢到发言机会,气氛非常热烈。大家聚焦“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技术升级、治理大气污染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问的直奔主题,与会的相关部委领导认真听、仔细记,现场回应了委员们的问题。

  “我发言的题目是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李谠开门见山,“首先,技术改造符合工业发展规律,国际、国内都有成功经验。美国、西欧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50%到69%,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在我国,2009年到2015年,通过技改,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个亿,拉动投资2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既提高了资本要素水平,也提升了产业盈利能力。其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会形成对中高端新产品、新材料的有效需求。同时,技术改造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再次,推动技术改造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

  如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她提出4点建议:在“十三五”规划的框架下,制定全国、地区和行业技术改造规划,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用财税、考核等多种措施调动地方政府对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拓宽技术改造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我对中国制造的振兴谈几点看法。”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委王永庆接着补充,“第一,要关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关系。现在出现了实体经济资金流入虚拟经济的虹吸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关注这种现象,在虚拟经济过热时予以调控。第二,振兴实体经济,产业政策非常重要。能否请社会公众包括专家学者对产业政策定期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促进各部门更协调地推进工作”。

  “我的发言题目是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升级,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这也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建议,把黑龙江省纳入国家制造业发展总体布局予以重点支持。”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说。

  对此,孙东生委员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加快出台“中国制造2025”标准化参考框架,使企业了解短板在哪里,便于精准发力;二是着眼未来制造业发展模式,统筹制定推广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加强智能化生产模式的推广和相关人员培训;三是搭建工业强基公共信息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的智慧。

  “各位委员谈到的问题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很多事情都讲到点儿上了。”听完委员们的建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辛国斌回应说,大家对“中国制造2025”很重视,也给予很高期望,提出了不少好建议。谈到“国人不爱买国货”的问题,他说,这既有生产组织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在产品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人们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的问题,“中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如何变成制造业强国,值得好好研究。今天,我们会把委员们的好建议带回去,共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经济日报记者 王 晋)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