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京津冀将设跨区划法院审重大民事案

2016年02月19日 10: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张伟

  京津冀将设跨区划法院审重大民事案

  京津冀法院联席会议机制拟建 三地法院信息平台将实现共建互通

  昨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京津冀三地法院联席会议机制,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表示,制定《意见》的初衷,“就是要把三地法院联系起来,搭建一个平台,共同研讨案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难题。”

  平台搭建

  三地法院联席会议由最高法召集

  据颜茂昆介绍,京津冀三地法院服务和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仍然抱着“一亩三分地”思维,各行其是,而应该加强协作,以“协同司法”保障“协同发展”。

  《意见》明确,要建立京津冀三地法院联席会议机制,重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司法事项、司法需求、司法政策和重大疑难法律适用问题。据悉,联席会议由最高人民法院召集,京津冀三地法院参加。联席会议下设工作机构,负责三地法院日常沟通、协调、会商等工作。

  此外,颜茂昆还指出,还要加强京津冀三地法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合作,实现三地平台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动完善京津冀法院执行联动协作,实现三地执行指挥中心和财产网络查控系统有效对接及三地法院执行办案“同城效应”。

  协同合作

  环保案件考虑由特定法院集中管辖

  《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案件、海事海商案件、生态环境保护案件集中管辖或专门管辖制度。

  颜茂昆表示,专门管辖是指案件由专门法院管辖,而集中管辖是由普通法院管辖。海事法院是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法院,比如,在河北沿海发生的海事海商案件是由天津海事法院专门管辖。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属于专门法院,但目前管辖范围还在北京市内,没有跨省级行政区划,“今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否可以扩大管辖范围,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至于生态环境保护案件,“目前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环保法院审理,在当前可以考虑指定河北的一个特定法院集中管辖,以提高审判质量,减少地方干预,统一裁判标准。”

  推进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重大行政案件

  《意见》强调,进一步推进京津冀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集中审理跨区划重大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试点工作。

  北京四中院可以管辖北京铁路运输法院、天津铁路运输法院、石家庄铁路运输法院第一审裁判的上诉案件,这就意味着,北京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已经成为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普通法院,但是目前的管辖案件尚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跨省级行政区划重大民事、行政案件。“这项改革目前还在试点中,今后是否会有所突破,还需要看试点的效果。另外,是否还要继续设立其他的跨行政区划法院,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需要而定。”颜茂昆称。

  及时审理因搬迁引发的租赁合同纠纷

  《意见》规定,依法惩罚阻挠破坏承接非首都功能重大项目建设的犯罪,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及时审理因部分企业搬迁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外迁引发的租赁合同、补偿安置、劳动争议纠纷;依法审理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引发的企业重组、破产、强制清算、股东权益纠纷等案件。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伟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