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研所的母婴室外,有男士在等待“母乳妈妈”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近日,一名博主发布的“地铁哺乳”照片引发了网络热议。事发后那位被拍的妈妈表示,在地铁上哺乳确实是无奈之举。也有母乳妈妈表示,因为没地方,经常会出现乳汁湿透衣服的尴尬事件,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卫生间挤奶甚至喂奶。北青报记者探访医院、商场、公交地铁等场所发现,儿科医院、商场等婴童密集的地方基本上已经有哺乳室了,但是仍存在人多地少、哺乳需排队,母婴室被占用、有男士出入等情况。
目前,公交、地铁等人流量大的公共交通工具或者交通枢纽哺乳空间仍较少。从今日开始,新修编的《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将公开征求意见,今后新建的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站将设置“母婴室”,一般车站在无障碍厕所内设置“母婴功能设施”。这一新规的出台,将解决妈妈们无奈当众哺乳的尴尬。
新规
新建大客流地铁站 将设母婴室
今日起,新修编的《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将在北京市规划委官方网站公开征求意见。按照《规程》,今后新建的客流量较大的车站将设置“母婴室”,一般车站在无障碍厕所内设置“母婴功能设施”。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程》适用于本市所有新建地铁线路,一些改建和扩建的车站无障碍设计也将按照新规执行。
随着本市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婴幼儿随父母乘坐轨道交通等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对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提出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要求。根据《规程》,客流量较大的换乘车站将设置“母婴室”,一般车站在无障碍厕所内设置“母婴功能设施”。
考虑到母婴室的使用群体一般会携带较多物品,开启与使用中需要协助等情况,新《规程》要求母婴室的门宜采用自动推拉门,门外应设关启信息显示装置;母婴功能设施应包括婴儿尿布台,便于哺乳休息的座椅;母婴室门外侧应增加视频监控等装置,并与车站控制室联网,便于车站工作人员协助与呼应。 文/本报记者 董鑫
讲述
地铁哺乳照当事母亲
我不愿意让孩子在厕所“吃饭”
昨天,地铁哺乳照当事人杨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尽管地铁哺乳事件已经过去几天了,但她自己觉得非常委屈。
杨女士说,自己的小女儿才三个月,加上天气冷,很少带出门。在有限的出门时间内,也经常会出现找不到哺乳室的地方。杨女士说,事件发生后,也有人说为什么不在厕所喂奶,自己觉得很无奈。“地铁的厕所经常处于通风的地方,很冷,而且没有坐的地方,喂奶真的不方便。最主要的是厕所的味道很大,大人都不会在厕所里吃饭,怎么能让宝宝在厕所里吃饭呢?”
杨女士说,地铁事件给自己的影响很大,但母乳是最好的,自己并不想因为这件事给孩子断奶。“以后我会考虑买哺乳巾,但我也希望大家对公共场所哺乳多一点理解。”
母乳妈妈
到处找不到挤奶场所
对于在公共场所找不到母婴室的尴尬,一位母乳妈妈刘女士对此感触颇深。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她的宝宝已经20多个月大,一直坚持母乳喂养,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比如在路上,公共交通工具上基本没有喂奶的空间;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其他单位,大多数单位也没有哺乳室,只能借用别人的办公室。在外面,由于哺乳室难觅,一些妈妈不得不去卫生间挤奶。
这位妈妈介绍,此前自己去西苑早市买东西,因为时间稍长,乳房涨奶,但四处也无法找到吸奶的地方,最后母乳透过溢乳垫湿透了衣服。“也经常存在我拿着背奶包,但是一路上都找不到哺乳室挤奶,最后再急急忙忙回家让孩子吃,或者挤奶的情况。”还有一次,因为找不到哺乳室,她去了一家五星级酒店,但也无法为她提供挤奶空间,最后不得已仍然在卫生间进行。而带孩子去公园等场所,也很难找到哺乳室的身影,只能露天喂奶了。
此外,也有母乳妈妈反映,有的地方即使有哺乳室,但存在标识不清或者被占用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内部员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哺乳室。比如经常出入的商场,之前不知道有哺乳室,但偶然发现之后,才开始使用。
探访
现有母婴室遭遇诸多尴尬
地点:儿童医院
男士家长出入哺乳室
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的每层楼内,都在固定位置辟有一个专门的哺乳室,指示也较清晰。哺乳室里边有两个并排的座椅、一个洗手池和一个婴儿打理台,并有保洁人员随时进去打扫。
北青报记者看到,哺乳室面积大概为三四平方米,每次最多只能让两位妈妈使用。在二层的哺乳室里,两名家长在打理台上给婴儿换尿布,另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只能在门外等她们整理好后,才能进去哺乳。
此外,儿童医院的每个哺乳室门口都挂着写有“哺乳中”的提示牌,门上也明确写着“哺乳间男士家长止步”。不过,北青报记者发现,哺乳室无法从内部锁上,只要轻推门便可进入。
在三层的哺乳室,北青报记者正准备推门进去时,听到有人提醒,“等一下,里面有人”,没过两分钟一位男士家长拿着孩子的纸尿布走了出来。随后,北青报记者来到四层的哺乳室,同样看到一位男士家长在里面给孩子换尿布。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