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前11个月北京住宅成交量超去年 北京楼市入暖冬?

2015年12月01日 07:2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朱开云

  今年北京前11个月商品房住宅成交量超过了去年全年成交量,同时,商品住宅的成交金额也创2010年以来近5年同期新高。不过,对于北京楼市的回暖,有业内人士认为,更多的是结构性回暖,整体走势如何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北京楼市是否整体回暖关键还需要看2016年的表现。

  今年北京前11个月商品房住宅成交量(剔除保障房自住房)合计48923套,超过了去年全年成交量,同时,商品住宅的成交金额达到2208.69亿元,为2010年以来近5年同期新高。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一系列楼市刺激政策出台,叠加数次降息降准,北京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

  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11月北京新建商品房住宅签约3904套,全月超过4000套,成交均价达到了32358元/平方米,这一成交均价也是北京历史上单月均价第二次突破3万元。今年前11个月北京商品房住宅(剔除保障房自住房)成交量合计为48923套,超过了2014年全年成交量。另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今年前11个月北京商品住宅的成交金额高达2208.69亿元,达到了自2010年以来的近5年同期新高。

  均价的上涨也跟北京商品房住宅成交的结构改变有关。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从供应数据看,截至日前供应的商品房住宅中,三居以上比例高达60.8%,这一比例也是历史最高,在2013-2014年,比例均只有47.5%与55%。改善型住房、别墅及高端住宅所在的比例持续增加。

  一名地产界人士分析,在一系列楼市刺激政策下,以及降准降息的影响下,北京楼市成交套数已接近市场相对稳健的2012年和2013年。成交量以及成交均价的上涨,造成今年前11个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金额创下近5年同期新高。

  另外,张大伟分析,土地市场的持续火热也影响了购房者的积极性,在2015年,全年已经出现了25宗高价地,高地价催升房企惜售心态,导致年末楼盘涨价现象再度重现。

  存量房的减少也被视为此轮楼市回暖迹象的原因之一。张大伟分析,北京城区土地供应比例逐年减少,五环内存量越来越少,从过去几年变化看,五环内可售商品房住宅已经从过去的2万套以上减少到现在的1万套左右。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北京楼市更多的是结构性回暖,整体走势如何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北京楼市是否整体回暖关键还需要看2016年的表现。

  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北京拍地收入首次单月超500亿元

  11月单月,北京成交19宗土地,合计规划建筑面积为375万平方米,而成交额则高达561.1189亿,这也是北京土地市场成交额首次单月收获500亿元以上。

  截至日前,今年北京土地市场成交100宗地块,合计成交金额高达1920.77亿元,同时也突破了2014年全年创造的1916.9亿元的历史年度纪录。

  而今年年底之前,北京还有7宗地块将拍卖,分别位于通州区、怀柔区、昌平区、大兴区以及顺义区,总起价67.75亿元。即使全部底价成交,今年北京市卖地收入也可高达1988.52亿元,而只要稍稍溢价,全年拍地收入就会超过2000亿元。

  张大伟认为,随着北京地价的攀升,未来新上市的商品房定价会出现高端化趋势,而很多过去认为是非豪宅区的区域将会供应大量的豪宅项目,这对市场定价将有明显影响。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