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聚焦农村信息化“云南模式”:以信息入户促村民致富

2015年11月24日 12:20   来源:半月谈   李自良 伍晓阳 吉哲鹏

  信息化让地球变成了“村庄”。但在真正的村庄,“信息”仍是稀缺资源。由于信息闭塞,“菜贱伤农”等现象在各地农村反复出现。信息化如何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云南,多个部门机构携手,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三农通”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十年来,“三农通”为云南农民和农企创收超过60亿元,110万吨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近8万农民找到了务工机会,被誉为开创了农村信息化的“云南模式”。

 

  十年磨一剑,信息惠农家

 

  云南省砚山县平远镇的村民老王是土豆种植大户。今年4月底,眼看300多亩土豆即将丰收,老王却为销路发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找到镇里的“三农通”信息员,报了有700吨土豆即将成熟的信息,并留下了他的联系电话。

  这则信息通过“三农通”发布后,老王向“三农通”砚山县联络站反馈:有13个外地客商收到信息后找他采购,700吨土豆很快销售一空,“不仅销路好,还卖了个好价钱!”

  老王卖土豆,是“三农通”信息惠农数以万计的案例之一。这个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的宗旨,正是以“信息入户”促“村民致富”。到今年,“三农通”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

  回望2005年,信息化在城市如火如荼,在农村刚刚起步。当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彼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贫困突出等问题困扰着云南农村。

  把握发展大势,在涉农厅局和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和云南省农科院携手,2005年推出“三农通”涉农信息服务(早期名为“聚焦三农”)。

  “这种模式是通过手机,向农民传递最新的三农政策、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农产品价格、外出务工等实用信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总经理马奎介绍,“我们还开通了语音热线,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通过十年发展,云南“三农通”构建了包括1个省级服务中心、16个州市联络站、129个县级联络站和1300余个乡镇信息采集点的“四级采集、三级发布”管理体系;从省级到乡镇发展了2013名信息员,涵盖各个涉农部门和行业领域。目前,“三农通”实现了云南全面覆盖,服务全省700多万农户。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