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会让一些老人不适应。

带娃成为一些老人的日常活动之一。
在珠三角,有这么一批老人,他们从各地跟着孩子来到异乡生活,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朋友圈,甚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口味,让他们跟这个地方格格不入,但是,儿孙的需要又将他们牢牢拴在这片土地上,回乡总是遥遥无期。而当他们有空回到老家时,又会发现老家已经物是人非,找不回故乡的感觉。
在珠三角,这些老人有很多共同的名字:“老漂族”、“候鸟老人”、“失乡老人”,他们类似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
亲情故事
故事1
回去又来的异乡老人
去高铁站的路上,李荣和儿子在车上差点又吵了。“我这边在惩罚他,你们那边又做好人,这还怎么教?”开车的儿子,头也不回。后视镜里,李荣在悄悄地抹泪。
李荣的孙子今年4岁多,孙子出生前半年,李荣和老伴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家,来到东莞,住进了儿子的小区。他经常睡不着,吃不惯,想回老家。老伴和儿子“骂”过他好几回。10月20日,儿子终于答应“放”他回家,不知道这次回家,李荣一个人能住多久。李荣天没亮就起来收拾好了。出门的时候,孙子还调皮地招手,他不知道爷爷要回老家了。
在东莞,李荣这样的“老漂族”数以万计,离开熟悉的土地和社会关系,他们在陌生的小区永远是异乡人。而故乡也正离他们越来越远。
离乡1800公里的团聚
李荣的老家在江苏海边一个县级市,李荣和老伴王金花做了一辈子农民。
李荣有一双儿女,儿子叫李平,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工作,5年前跳槽到东莞。儿子是李荣的骄傲。李平到东莞后,买房、买车、结婚。那时,他隔三差五地就给父母打电话,让他们过来住,李荣和老伴没答应。
2010年底,李平的妻子怀孕,孙子出生前半年,王金花来莞照料,孙子出生后,李荣也来了。一家人在离家1800公里的东莞团聚了。那一年他59岁。
心里总是像猫在抓
刚到陌生地方的兴奋,在几个月后剩下的就是无聊。李荣想起在老家时,打点散工,几个工友一起干活、吹吹牛皮;中午、晚上回到家,海边的小海鲜味道真不错。
李荣不怎么会讲普通话,乡音很重。推着孙子在小区散步,别人问他,他能听懂,但别人常常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让李荣很沮丧。他不敢在家里抽烟。儿子不抽烟,烟味都不喜欢闻;他也怕熏到孙子,抽烟时就下楼。
东莞没有他喜欢吃的“小海鲜”。吃饭时,他常常是鱼也不吃,虾也不吃,肉也不吃,青菜也不吃。儿子很快吃完饭离桌,他去冰箱拿出腐乳,用筷子夹出几块下饭。
李荣待不住了,心里像是猫在抓一样,他想回老家。
“还是到这边来吧,行吗”
李平和姐姐商量了几回,答应让父亲回去了。李荣连夜收拾了衣服,兴奋得像是第二天要去春游的孩子。飞机两个小时就把李荣送回了老家,姐姐等在机场了。
电话里,李荣的心情明显好了。女儿常常买菜来,抽烟没人管了,关键是回到熟悉的家,李荣很开心。一个月后,李平打来电话:“我给你买机票,还是到这边来吧,行吗?”李平说,“父亲一个人在家里,没人给他做饭;年纪大了,地不种了,找人聊天,人家都忙着干活。时间长了,他在老家也没意思。”
李荣又回东莞了,推着孙子出去,小区的老人热情地打招呼,“回了趟老家,又来了?”小区里很多老人也是回了老家又来。
李平给父亲订了份报纸,又买了些书,“你要有点事情做,读读报、看看书,否则肯定无聊。”他跟父亲说。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