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育新人 文化自信启新程——浙江工商大学探索商科教育改革之路
面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如何推动学科教育与时俱进、有效满足新环境下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商科教育的重要课题。近日,浙江工商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稻盛商学院院长李军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教学与产业深度融合,是构建中国特色商科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一场以深度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商科教育变革正在浙江工商大学展开。
2024年,浙江工商大学与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浙江工商大学稻盛商学院。据了解,该学院旨在整合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智慧,聚焦东方管理学与中国企业实践的结合,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双方表示,本次合作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更是对办学理念的深化。稻盛和夫的经营管理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倡导的“敬天爱人”“利他经营”等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当契合。通过合作,学校希望引导师生深入思考商业的本质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教学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
今年10月15日,由浙江工商大学稻盛商学院等单位编制旨在推动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榜”发布,成为国内首个以“附加价值”为核心指标的企业评价体系。

“稻盛和夫作为世界知名企业家,明确承认其思想深受孔子、孟子、王阳明等中国先贤的影响,其经营理念实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发展。”李军说,学习和研究稻盛经营学,不仅是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更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再认识与再弘扬。
在他看来,教育改革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包容与耐心。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数次伟大变革,都离不开对外来经验的学习与本土化的再造。基于文化自信的开放合作,能够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营管理知识体系,提供重要的学科创新资源。高校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人才培养上,浙江工商大学通过多种方式,着力破解传统商科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一个从未走进过真实企业环境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企业管理的复杂性。”李军表示,今天的高等教育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既懂现代管理科学、又具深厚家国情怀,既能创新实干、又能践行社会责任的新型商科人才。
对此,浙江工商大学大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的实习实训体系,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接触企业,通过认知、见习、顶岗、毕业实习,逐步深入参与实际企业运营。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邀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以实务导师身份与学者共同开发课程,将鲜活的创业历程和管理经验带入教学。这些来自中国市场的“草根”企业家创新故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和商业模式的深刻认知。
“中国经营管理学的知识积累和学科创新,理应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本土性,脱离鲜活的中国企业实际,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李军说。
目前,浙江工商大学的探索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李军表示,稻盛商学院正联合企业家共同开发“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案例库”,系统梳理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治理模式与文化基因。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研和数据建模,将分散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具有学术价值的教学资源。此举不仅服务于本校教学,未来还将向全国高校开放共享,助力中国管理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时,学院注重国际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企业的管理智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审核:叶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