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油坊镇:薄荷“收割”进行时“清凉经济”正飞扬
盛夏骄阳似火,走进江苏扬中油坊镇会龙村广袤的田野,目之所及却非稻浪翻涌,而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翠绿。微风拂过,独特的清凉香气沁人心脾,宣告着一年一度的薄荷收割季正式拉开帷幕。田畴间,农户们挥汗如雨却喜笑颜开,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薄荷的清香,更是丰收的喜悦和产业振兴的希望。不起眼的小小薄荷叶,正在油坊镇的土地上书写着“清凉经济”的飞扬篇章。
眼下,正值薄荷收割的繁忙时节,位于油坊镇会龙村的200亩薄荷田也迎来了夏季第二茬的丰收收割。晨光初染,露珠在层层叠叠的薄荷叶片上滚落,宛如碧玉托举的珍珠,广袤的田野间,深绿、浅绿、翠绿交织成一片无垠的薄荷海洋,微风拂过,卷起层层清凉的翠浪,空气中弥漫的清冽芬芳,如无形的小钩子,瞬间便攫住了行人的呼吸。
薄荷,这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不仅具有清凉解暑、提神醒脑的功效,还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薄荷需求的不断增加,扬中市油坊镇看准商机,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薄荷,发展“清凉经济”,小小的薄荷叶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今年的薄荷长势特别好。”种植户王纪学告诉笔者,得益于扬中地处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他们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薄荷品质优良,为优质的收成奠定了基础。据了解,薄荷基地种植规模达200亩,一年可种植三季,一季最多可收三茬,今年收成甚好,亩产鲜叶超400公斤,眼下正在进行的便是夏季的第二茬收割。
在这片翻涌的绿涛之上,村民李大爷正俯身弯腰,手中的镰刀轻快地在叶茎间游走,动作娴熟得如同刻入骨血。他随手摘下一片鲜嫩的薄荷叶,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里轻轻一揉,浓郁的清凉气息骤然升腾。“干了半辈子农活,就数这薄荷田最舒坦。”村民们笑称,摊开手掌,深深吸了一口。
随着日头升高,田野渐渐喧腾起来。刀光闪动,绿茎应声而倒,新割下的薄荷迅速在田垄上堆起一座座绿色小山。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收割机马不停蹄地“劳作”,村民们额角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闪亮,竟也仿佛沾染了薄荷的清凉气息。汗水滴落,很快又被那无处不在的清香所裹挟、消融。村民们利落地将鲜叶捆扎,一摞摞装上等候的农用车,这些绿油油的“清凉财富”即将奔赴远方。
“今年雨水匀,长势特别好!”王纪学站在地头,脸上笑意掩不住。他飞快算了一笔账:亩产鲜叶约400公斤,按当前市场统一收购价,每公斤十几元到五十元不等(价格受市场、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亩均收入稳稳站上6000元大关,带动了村里30多个劳动力参与其中。这小小的清凉叶子,已实实在在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绿色银行”。
薄荷收割后,还要经过2小时的日晒,再进行烘干打包。而销售渠道和技术指导都来自安徽亳州,市场统一收购的模式让种植户免去了销售的后顾之忧,能够专注于种植和收割。
薄荷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种植户们尝到了甜头,还带动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我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不方便,现在在家门口种薄荷、打工,每天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挺好的。”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当最后一车满载着收获的薄荷驶离田野,村民们带着一身微汗与清香的疲惫,笑容里盛满了对日子的踏实期待。这满目青翠所承载的,已不仅是一季的收成——它让村庄在炎夏中拥有独特的清凉底色,更让村民的心头,随着产业的蒸腾发展,真正飞扬起希望。
现如今,扬中油坊镇的薄荷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清凉经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片小小的薄荷叶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油坊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薄荷的清香飘向更远方,油坊镇的振兴之路,也必将在这片“清凉绿”的托举下,飞得更高、更远。(张梦娇 姚亚文 姜华)
(审核: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