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信息服务 > 正文

三管齐下抢秋收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2025年10月20日 11: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雨停了!农机手就位,咱们赶紧下田!”10月16日清晨,南召县太山庙乡下店村田间,村党支部书记周玉飞大声招呼村民。受连日阴雨影响,秋粮抢收进入关键阶段,太山庙乡干部群众抓住“雨歇窗口期”,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设备、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全力推进秋收进度,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19个村划分为4个协作区,76名机关干部分片下沉,每日一调度、每晚一总结。”太山庙乡乡长李爽介绍,面对阴雨天气带来的抢收压力,该乡迅速建立“协作区+网格化”工作机制,将全乡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由1名班子成员牵头,配备农业、农机、应急等多部门骨干,每日实地查看作物成熟度和田地湿度,针对黏土地、坡地等不同地块制定“一田一策”抢收方案。

在罗汉村,由于部分地块泥泞难行,协作区负责人现场协调3台履带式收割机替代轮式机械,配合人工辅助收割,原本3天的抢收任务压缩至1天半完成。“干部比我们还急,方案细化到每块地,这下心里踏实了!”罗汉村村民张亚红看着收割机驶入田间,难掩感激之情。截至目前,全乡已制定8套差异化抢收方案,机关干部全员下沉一线,抢收指挥体系高效运转。

“普通收割机下田就陷,烘干跟不上,粮食准得霉!”这是此前农户最担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太山庙乡早谋划、巧应对,双管齐下破解“收粮难”和“烘粮难”。针对阴雨田湿特点,协调乡内农机合作社调集148台花生收果机、20余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优先保障黏土地、低洼地抢收;为保障粮食颗粒归仓,启用了4个村级烘干点,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收割湿粮随到随烘,日处理能力达80吨,避免因霉变造成损失。

在罗沟村烘干点,种粮大户胡小东刚送来500公斤湿花生。“要是搁以前,雨天收了花生只能堆在家里等晴,现在当天就能烘干入库,太省心了!”目前,全乡已收获玉米1.4万亩、花生3.63万亩,进度超98%,湿粮霉变率控制在1%以内。

为确保“应收尽收”,太山庙乡发动“党员+群众”双联动。一方面组建19支党员先锋队,优先帮助孤寡老人、劳动力短缺家庭抢收运输;另一方面倡导“大户带小户、先收带后收”,鼓励种粮大户调配机械支援邻里。截至目前,累计服务122户特殊家庭,抢收秋粮300余亩,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05万元。“干部帮忙收完,还帮着联系收购商,这服务太贴心了!”村民王保敬捧着刚收的红薯,脸上笑开了花。

“当前抢收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将继续紧盯天气变化,强化机械调度和烘干保障,确保10月20日前完成全部秋收任务。”太山庙乡乡长李爽表示,下一步将同步推进秋粮收购、秸秆禁烧等工作,让群众“丰收又增收”。


(审核:傅云鹏)

推荐阅读

赛事经济激活古都文体消费新体验

西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西安还将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赛为媒,城市为窗,真正让体育竞技场成为城市会客厅,搭建赛事+文化赛事+旅游等多业态场景,并通过头部赛事引领、自主品牌培育、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级、多元化协同。形成覆盖国际顶级赛事、自主特色品牌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完整生态,进一步擦亮世界人... [详细]

“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

夜空为幕,景区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编织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奇观。从灯光秀到无人机编队,从VR探秘到与机器人互动,越来越多景区与文化场馆打造的科技场景,成为游客触摸未来的打卡地。现在的游客越来越追求‘高情绪价值’和体验式消费,互动性强的科技场景成为文旅发展新‘刚需’,很多项目精准契合‘Z世代’‘社交打卡+... [详细]

中国低空经济落地多元场景赋能千行百业

从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新兴经济形态,到如今走到大众身边释放科技发展红利,近年来,低空经济正在中国快速发展。武汉市将低空经济列入重点产业布局,围绕低空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应用场景等方面系统推进,计划到2030年在全市布局建设1000套无人机机库,建成一体化智慧管理中枢。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