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数字化养殖实现屋顶“发电”、笼中“生金”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高新区水西镇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将特色养殖和数智养殖作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简家村委鹌鹑养殖基地创新推出“光伏 + 生态养殖 + 智能管理” 养殖模式,有效整合光伏发电与鹌鹑养殖,实现了“棚顶发电、棚下生金”的土地高效利用,走出一条清洁能源生产与生态养殖协同发展新路。
走进简家鹌鹑数字化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现代化养殖笼架整齐排列,24万羽灰褐色的鹌鹑在笼中欢快地啄食,时不时就有拇指大小的鹌鹑蛋“产出”顺着蛋槽滚落,工作人员熟练地将其收集、装箱,现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大棚屋顶一块块光伏板向阳而列,形成了天然遮阳棚,为禽舍提供理想温度环境的同时产生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据悉,简家鹌鹑数字化养殖项目是该镇乡村振兴扶持项目,2023年投入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207.8万元,占地面积12亩,建成2个1500㎡标准化厂房,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造,解决了出行难题。2024年投入乡村振兴衔接金额119万元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建成280kW屋顶光伏系统,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年发电收益超17万元。
鹌鹑蛋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动物中的人参”之称,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使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我们基地目前存栏24万羽,每天产蛋大概5000斤,年产值700万元左右,现在基本每隔一天就会有商贩上门收购,基本供给盐津铺子,根本不愁卖。棚顶装上光伏板后,电费也节省了,多余电量并入电网,又是一笔收益。”黄老板满脸喜悦的说。除了蛋和肉可销售外,鹌鹑的粪便也是优质的有机肥料,销售给周边果园、农场,既环保又增收。
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鹌鹑养殖基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黄老板雇共佣了7人,其中脱贫户1人,让村民在家门口也挣上工资,共享发展红利。“在养殖基地做事,每天倒饲料、捡蛋、处理鸟粪……一个月有3000元工资,还能学到很多养鹌鹑的技术,大家都干劲十足。”脱贫户宋青莲说。
从彭家村的智能化蛋鸡养殖、槐江村的高效农业蔬菜种植、河坪的工厂化养鱼和樟村的黑山羊养殖等等,到简家村的“光伏+农业”养鹌鹑,该镇正以科技之笔勾勒现代农业新图景。未来,该镇将继续深化村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种养殖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何颖)
(审核:傅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