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市:大石山区唱响牧草诗篇
沿着崎岖山路蜿蜒进入广西平果市果化镇布荣村深山之中。满眼望去,山坡上都是层层翠绿的牧草。轰隆作响的牧草加工机旁,忙碌的身影见证着大石山从灰白到青绿的蜕变,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平果市农东种养专业合作社的不懈奋斗。
抉择
布荣村地处大石山区和平果铝主矿区,曾是广西“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往日村里所依仗的石灰路似是走到了尽头,换个路子挣钱成了困扰村民们的头等大事。2015年,相关部门来开展贫困村调查,指出布荣村缺乏产业养殖。“之前我们村也有养殖情况,不过养猪是为了过年,养鸡是为了改善生活而已,都没有上规模。”果化镇布荣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民委主任方琳边说边摩挲着手掌上茧,好像是透过时间的打磨看到了曾经的不易,但眼神有着说不出的坚定。“2016年的时候,当时的第一书记来我们这里搞扶贫工作,他是当兵的,十年后复员到地方开展扶贫工作,我被他的事迹深深打动,我在村里当支书也要发展产业!”
发展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闯出来的,方琳深知这一点。平果市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全区乃至全国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布荣村所在的大石山区作为原矿区,附近一带都是荒山,开垦困难,农民耕作成本大,各方面规模难以跟进。但为了脱贫,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方琳选择带领大家打这场硬仗。“当时有1000多亩地在这没有办法用,又没水又没电还没路,我们就只能搭帐篷住在山里,自己到地头的山洞里用发电机、柴油机抽水来浇地,那山洞有十几米深,当时大家蛮辛苦的。”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将那时混着土腥味的日日夜夜勾勒出来,藏在了大石山的褶皱中。
契机
2018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布荣村的养牛产业开始初具规模,数量在150-200头之间,但是因为土地过于贫瘠,牧草产量低,颜色发黄,草质偏硬,营养也不好。方琳忙了许多,开始探寻资金投入,深入调查研究牧草培育生长情况,考察借鉴别处经验等等。村里人不知道他每天在哪,只知道办公室的桌子上积了一层又一层的灰。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2019年,在广西平果市政府的支持下,布荣村申报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后将“平果县农东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更名为“广西平果市农东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业务有牧草种植加工、肉牛养殖及生猪养殖三个项目。
方琳正在介绍合作社的牧草加工机器。(彭慧洁摄)
“在世行资金支持下,合作社利用15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系统,推动修建了两条3公里的产业路,打开内外养殖销售的大门。此外,用120万元搭建起养殖牛棚、牧草加工棚和有机肥棚,为肉牛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和更高品质的饲料供给,优化了产业结构。正是世行项目的资助,才帮助我们合作社生存下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平台,有余力去扩大市场。”方琳说。
有机肥棚的建设和运作是可持续生态的一大亮点。目前合作社形成了特色的种养循环模式:生态牧草通过微生物发酵形成饲料,进而采用生态发酵饲料养猪,天然有机肥则再度投入种植牧草。2023年,合作社获北京第三方认定的有机牧草和有机肉牛的两项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方琳正在对黑猪展开日常巡查喂养。(彭慧洁摄)
锐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凿千仞者方见玉。通过合作社的带动,目前全村种植牧草2000亩,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肉牛养殖规模1000多头,年产值2000多万元;养猪4000头,未来计划扩大至10000头。
在世行片区项目的支持下,合作社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世行二级示范社,累计获得了420万元的项目资金。2021年合作社分红40万元,2023年再次分红48万元。“除了这个以外,社员来合作社务工也是计件给工资的,比如产一吨饲料100块,割一吨草运来加工场80块等等,有的社员一个月也能挣得四五千块。”方琳说。
“之前的黑猪是代养,一年出栏两批,现在我们打算自己搞风味牧草黑猪这一品牌,今年四月份我拿样本去第三方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肌间脂肪只有10.5%。肌苷酸的含量也达到8.5mg/100g,硒含量丰富。”方琳边说便赶忙掏出手机将检测结果指给众人看,“而且检测结果也显示我们的黑猪没有任何激素、抗生素等之类药物的残留,现在正计划跟南宁、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优势产品供应链进行合作,我们非常有信心继续扩大这部分市场,我们的未来风光正盛!”
合作社社员正在开展牧草加工工作。(彭慧洁摄)
有人说“矿井里种不出玫瑰”,平果市农东种养专业合作社用事实证明,矿山上种得好牧草,也养活了牛和猪,更致得了富。(彭慧洁)
(审核:支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