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显著 厦门中院通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进展
4月25日上午,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厦门中院举办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暨“技术领域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揭牌仪式活动。
会上,厦门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知识产权庭庭长廖惠敏通报了《2024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和《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促推新质生产力发展20项措施》的有关情况。厦门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叶鑫欣发布了《2024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2024年,厦门法院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3564件,审结3630件,同比分别上升11.72%、12.71%。从审级上看,新收一审案件3414件,同比增长16.08%;新收二审案件150件,同比下降39.76%,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次性解决的成效不断凸显。
2024年恰逢厦门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法庭成立以来的创新工作经验获多家媒体及最高法院、省法院官微报道。最高法院陶凯元副院长、省法院金银墙院长到法庭视察调研,对法庭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24年,厦门中院重点参与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持续在全省营商环境考评中排名第一;深化全国首创的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建设,协同工作经验在2024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以更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获评“厦门市营商环境2024年十佳改革举措”。中院知产庭、思明法院民三庭获评“2024年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王辛、许于静、朱梅君三名法官获评此项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案例示范作用不断加强。法院持续加强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及种源等技术领域前瞻性问题研判,不断积累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完善司法保护规则,努力为改革参与主体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规则指引。
去年仅厦门中院知产庭就有12件次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案例入选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其中涉“小红书”数据侵权案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福建法院参考案例。此次,从全市法院办理的3630件知识产权案件中精选出10件典型案例[详见《2024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涉及企业“出海”利益的及时保护、动物品种保护尺度的厘清、技术秘密的高效保护以及涉人工智能侵权认定等,充分体现了法院保护创新、激励创造、规范竞争的司法探索。
未来已来,如何在“创新高速”上精工细作?发布会上,廖惠敏副院长发布厦门中院《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促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0条措施)。《20条措施》是法院“以案促治”的工作成果。厦门法院通过“案例培育-规则提炼-机制构建-治理延伸”的四维联动,实现司法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预防-保护-救济-促进”全链条司法保障。
《20条措施》的亮点:1.体现需求导向:结合实地调研创新企业、科研人员及人大代表座谈会成果。2.强化目标聚焦:精准对接厦门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建立立体化服务体系,设立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点,深化请进来、走出去。建立精准化风险防控,联合厦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专利导航+风险预警”双机制。3.契合前瞻性布局。聚焦产业前瞻性布局,加强重点科技创新成果保护。聚焦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针对科技人员“跳槽”引发的复合型纠纷案件,推动建立跨部门合议庭、专业法官会议联合研判,保障科技人才择业自由和后续创新,助力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从而搭建“科技人才法治港湾”,使每颗创新火种感受司法暖流。4.体现立体化协同。深化厦门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建设,健全与厦门、漳州、龙岩市市场监管、文旅等行政主管部门协作机制,深化民事纠纷行政处理优先推荐、司法确认工作等,促进了工作联动、机制衔接、资源共享、优势叠加。
新闻发布会后,厦门中院举行“技术领域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揭牌仪式暨人大代表受聘仪式。廖惠敏副院长为省人大代表康英德、市人大代表苏国强、市人大代表郭晓珍等3名首批技术领域人大代表颁发聘书。(江荣义 安海涛)
(审核: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