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城:千年运河“书写”古韵今风
本报记者 韩敏
悠悠运河通南北,绵延文脉承古今。
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县域最长的河段,故城75.1公里的运河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的擘画下,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筑基
绘就碧水青岸新图景
“一河春水绿,两岸繁花开。”春季的大运河故城段,河水悠悠、碧波涟涟,千年文脉与春日生机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登临故城段运河长堤,流连在堤岸运河文化景观带,美景尽收眼底;步入大运河畔万亩花海景区,大片油菜花竞相绽放、摇曳生姿;而在运河风情公园内,石桥亭阁与绿植相映成趣,绿荫环绕、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生态保护是大运河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故城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运河保护工作,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让这条千年水道重现“一河清水两岸绿”的盛景。
自201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故城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来,全县以运河为核心,覆盖沿河7个乡镇,划定生态边界,推进全域水系治理。通过实施“河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拆除沿河排污企业,创新农村厕污资源化处理模式,实现“无废乡村”全覆盖,运河水质和沿线环境显著提升。
运河之美,美在生态。故城县着力修复沿河岸线和水体生态,精心打造青荷园、堤顶路、防风林、万亩花海等生态景观,形成了大运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大运河故城段先后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河北省“秀美河湖”,成为京津冀生态走廊的靓丽名片。
一脉碧水穿城过,两岸葱茏映古今。这条承载千年文明的生态廊道,既是故城的绿色动脉,更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
文化铸魂
激活文化遗产新活力
春日的暖阳下,郑口运河大桥上游人如织。凭栏西望,6座挑水坝静卧河湾,见证着“千年运河第一湾”的壮美奇观。
“这6处挑水坝从南到北分布在大运河的左岸,主要是减缓大水的冲击力,由于洪水的冲击点、受力面各有不同,因此每个挑水坝修建的迎水面也不同。”故城县文物局负责人说,2013年,郑口挑水坝作为河北省8处遗存之一入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申遗点,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部镌刻千年的文明史诗。近年来,故城县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系统梳理运河名人、村庄、故事、诗词、美食和文物,编纂出版《故城探源》《千年大运河·魅力新故城》《运河文化丛书》等系列书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库。2023年,唐宋古城遗址的发现,更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学术研讨,吸引了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等专家前来实地考察。
运河流光溢彩,非遗历久弥新。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口挑水坝历经修缮,重现“六坝锁蛟龙”的治水智慧;甘陵书院、庆林寺塔等历史建筑完成保护性修复,琅琅书声与古建风韵交织,延续着运河文脉;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盐场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活态展演、数字化记录得以保存;歌曲《拉纤的汉子》斩获河北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河北省第十三届文艺振兴等奖项,古老技艺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
文旅赋能
书写古韵今风新篇章
华灯初上,夜色柔美。走进故城县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激情四溢的舞龙舞狮、惊险刺激的杂技演出、古老而神秘的打铁花表演引人入胜……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近年来,故城县以大运河文旅产业带建设为抓手,突出运河优势,发挥特色亮点,全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去年,故城县借势第二届河北省研学旅游大会,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和现代科技成果有机融合,开发了运河古邑、文墨书乡、工农智兴、红色征程4条精品研学线路。同时,从全县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开发全龄段研学课程产品,推出17门首批重点研学课程。“运河古邑—古城研学之旅”荣获河北省研学旅游线路一等奖,“故城母亲河”荣获河北省研学旅游课程二等奖。
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故城县成功举办了跨年夜“放飞梦想”、“古韵轻风·锦绣华夏”等各类型文旅活动以及“清风竹韵·曲水流觞”河北(故城)大运河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旅游热度持续升温。精心创编当代舞蹈诗剧《奔赴》,用精美的舞蹈、动人的诗句、感人的历史故事,呈现人文运河的绝代风华。新编抗战题材河北梆子现代剧《运河渡口》上演,张光北主演的电影《浴血突围1942》在爱奇艺热播,巩汉林夫妇主演的运河题材电影《在水一方》加紧筹拍,故城运河元素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高。
千载运河,生生不息。
(审核: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