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毫米战争” 解码人工线路抬道背后的效率革命
3月11日,温州火车站,一场持续3天的“人工线路抬道”攻坚战圆满结束。这场看似寻常的维修任务,因一项“器械创新”被赋予特殊意义:首次将有缝线路养护纳入无缝线路高精器械的应用场景,成为浙江省交通集团金温铁道公司线路专业的一次“跨界实验”。
连续3天,2种器械、2353米线路、127毫米最大抬道量——这串数字背后,是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更折射出金温铁道公司线路养护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精准化”转型的微观切片。
器械革命如何“抬”出效率
两个线路工区沿用传统起道器,6名员工1组,1人点撬、3名同步摇动起道器,2名砸撬,依赖经验判断抬道高度,单次抬道仅能完成30—50毫米,一个地点需反复抬道。
“一、二、摇!”45岁的老陈脖颈青筋暴起,拨起道器顶起25米钢轨。螺杆每转一圈发出“咯吱”呻吟,轨枕下的道砟簌簌滚落。
“停!老陈你那撬高了!”带班人金扬宋俯身在钢轨上大喊。老陈抹了把脸苦笑:“这老伙计脾气大,劲使大了它就闹别扭。”
启用GYQD-196型高行程液压起道器的是另两个工区。该起道器单机最大抬升量达196毫米,液压系统自动锁闭保压,精度误差≤1毫米,只需4名员工操作,1名点撬、1名摇动起道器,2人砸撬。随着液压杆的转动,起道器周边的轨枕如琴键般匀速抬升,道砟间扬起一些灰尘。
“好!停!”不到5分钟,这段沉降区已达到指定标高。带班人朱剑文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拍了拍YQD-196型高行程液压起道器:“它干活讲规矩,全程零返工,轨面水平起一次就能达标。”
“器械赛跑”溅起的迭代涟漪
YQD-196型高行程液压起道器的跨界应用,本质上是将无缝线路精密控制技术“下沉”至普速铁路养护场景,破解了传统工具“抬道易、精度难”的顽疾,虽说单台设备采购价虽比传统器械贵,但人力成本的下降,综合工期缩短,长期效益显著。
施工把关人洪培良评价:“这次实践证明,高端装备‘向下兼容’不仅能释放产能,更能倒逼作业标准升级。”这场施工背后,隐藏着金温铁道公司线路维保现代化的三重突破:一是打破“有缝-无缝线路工具不可通用”的思维定式,为公司技改提供新路径;二是职工角色从“体力输出者”转向“设备管理者”,如乐清湾组技术能手朱军法所述:“现在比拼的不再是力气,而是灵活使用工具的能力”;三是传统“目测+手感”经验主义让位于“毫米级机械控制”,推动行业从“保安全”向“提品质”跨越。
温州火车站内抬起的2353米线路,或许只是公司“三线合一”版图上的一小段,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扩散,这场钢轨上的“毫米战争”生动诠释:公司的现代化转型升级,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藏在一钉一铆的革新里,写在毫米与分钟的效率中。(严方桢 胡亦钒)
(审核:傅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