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西安鼓乐:在创新演绎中传承千年遗音

2022年08月02日 09: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西安大唐芙蓉园拍摄的融合了大唐乐舞和东仓鼓乐创新而成的舞台剧《鼓》(六月二十三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刘潇)“远观如大唐壁画,近听似仙乐飘飘,这是回到长安了吧!”看着身着圆领袍服、头戴幞头的乐师,与高髻罗裙、红妆花钿的丰腴仕女,击座鼓、吹笙笛、敲云锣……奏出一首首极富韵味的西安鼓乐曲目,评论区观众如此留言。

  今年4月,西安东仓鼓乐社在短视频平台开始直播,3个月时间,账号粉丝数由4000多人增至42万,观看人数超3000多万。全国乃至海外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关注西安鼓乐——这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交响乐”。

  “西安鼓乐”源起隋唐,千余年来流传在以唐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演出人数众多,包含了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共二十余种,被称为“中国古代交响乐”。

  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的乐曲结构与唐大曲很相近,记谱方式沿用着宋代俗乐半字谱,‘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方式与唐代演出中的‘坐部伎’与‘立部伎’相似,同时还保存着唐宋以来各类体裁的曲牌千余首。”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邓萌介绍。

  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庙会、节庆等活动曾为鼓乐社的生存及传承提供了平台。鼎盛时期,长安城活跃着百余家鼓乐社,形成遍布城乡的盛景。

  千余年来,西安鼓乐的活态传承延续不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西安鼓乐社在上世纪末发展艰难,几近濒危,至今仅存六家,东仓鼓乐社便是其中之一。

  76岁的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回忆说,“我生在西安东仓门,从小就看鼓乐演出,跟着老艺人们吹吹打打。等到30多岁,听不到鼓乐声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1978年,范炳南拜师西安鼓乐大师赵庚辰,和师傅一起寻访鼓乐艺人、寻找乐器乐谱,恢复东仓鼓乐社,并开始在街坊邻里间传授鼓乐。

  “不同于简谱和五线谱,西安鼓乐曲谱延续了宋代俗字谱,即便认识谱子,也不知道旋律。千百年来,乐曲韵味全由老一辈口传心授。目前保留下来的鼓乐曲谱有三千多首,专家整理出一千多首,真正能演奏的只有二三百首。”范炳南说。

  随着老艺人年事渐高、相继谢世,街坊邻居搬迁四散,东仓鼓乐一度后继乏人,濒临失传。2004年,东仓鼓乐社打破西安鼓乐千余年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在西安周边乡村免费招收少儿,两年间招生男女学员百余人。最终,有18人坚持了下来。

  同时,当地政府部门积极构建鼓乐文献资料库,建立鼓乐传习所,开展鼓乐进校园活动,组织鼓乐社参与国内外各类演出,不断推动鼓乐社与文旅企业合作。

  2006年,东仓鼓乐社入驻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开始固定演出。千年之后,这个来自唐代宫廷的音律,再次回到了当年著名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大唐遗音响彻园内。

  然而,时移势易,原生态的鼓乐演出形式已很难吸引现代受众。2021年,融合了大唐乐舞和东仓鼓乐的创新舞台剧《鼓》面世。剧目以传统西安鼓乐为“魂”,辅以炫目的舞台效果、华美的妆造服饰,通过全新的呈现方式,让“千年活化石”焕发新生。

  今年4月,由于疫情影响,线下观众减少。东仓鼓乐社的年轻乐师们,选择入驻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直播。

  “线上演出和线下演出的标准是相同的,每天直播前乐手们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化妆、造型,给观众展示最好的状态。”东仓鼓乐社主管齐兴峰说。

  不同的是,除了演出《朝天子》《殿前喜》《霸王鞭》等西安鼓乐传承曲目,鼓乐社的线上演出还有一些根据传承曲目改编的创新性曲目,如《金庭乐》《大唐礼赞》及《斗地主》《佳人伴孤灯》等影视剧、游戏插曲。

  “线上直播得创新,要让观众感兴趣。我们这三类曲目穿插交替进行,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吸引观众先认识鼓乐,再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去普及鼓乐知识。”齐兴峰说。


(责任编辑 :叶玮)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西安鼓乐:在创新演绎中传承千年遗音

2022-08-02 09: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