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福建泉州:打造档案“乡愁”版 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01月22日 13:1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日,随着台商投资区苏坑、崧山两村“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泉州市第二批38个“乡村记忆文化”项目为期5个月的验收工作圆满结束,标志着泉州市50个“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全部建设完成。 

  “乡村记忆文化”项目作为泉州市乡村振兴战略19个“三年行动方案”之一,是由市档案局(馆)、市委史志研究室于2018年3月启动并负责实施。该项目由市财政补助405万元,县级累计配套近1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分两批次,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基本原则,以挖掘开发乡村记忆文化为主线,通过规范建档、编史修志、保护史迹、建设特色记忆文化展示馆等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先行保护并建设50个具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记忆的代表性乡村。 

  为落实乡村记忆文化项目相关建设工作,泉州市档案局、馆联合市委史志室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市级统筹部署、县级指导运作、乡镇督促落实、村居具体实施”的四级联动组织领导机制。同时,市县两级同步制发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建设的各项任务及措施,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启动、同步运作、同步落实;市、县(市、区)、村(居)签订项目建设协议书,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合力推进示范项目建设。通过四级联动的机制化领导组织模式,结合常态化的跟踪指导,为高效推进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创建按照“立项—可研(初设)—实施—验收”的“项目化”运作管理模式,扎实推进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在抓好立项方面,2018年初,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纳入泉州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作为全市自主创新项目并启动建设。抓准可研方面,2018年4月,制发《泉州市实施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在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论证,最终确定50个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单位。抓全实施方面,分两批进行实施,首批试点示范单位12个村(社区),第二批38个村(社区)。此外,项目还注重抓严验收,组织项目验收组,按照“成熟一家,验收一家”的原则,组织开展项目验收工作。 

  验收测评是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规范化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2018年8月,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多方征求意见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发了《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测评标准》,细化建设内容,按百分制对各项目示范村(居)进行标准化量化测评。同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强化《标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做到“一标两用”,既能作为项目测评验收的基本依据,又能作为各地区项目建设的工作指南,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立足各村(居)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硬件设施方面,不新建馆舍,依托现有的建筑设施进行乡土文史档案室、乡村记忆文化展示场所等建设,力求“旧貌焕新颜”。在建设内容方面,根据不同风土人文情况,从传统工艺到闽南古建筑、从“侨”文化到“南拳”文化,从宫观寺庙到古厝宗祠,从农耕文化到特色产业、以及名产、名人、名艺等方面,开展资源整合提升,力求所有示范项目点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建设目标,实现对乡村特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抢救保护措施,各示范村(居)汇集了初具规模、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记忆文化档案,为“乡愁”记忆及传统文化的永久传承创造了全新载体。 

  乡村档案进一步规范,记忆文化传承创造“新载体”。目前,各示范村已基本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及业务规范;完成包括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党务、村务、村史、乡村建设、综合治理、土地确权、精准扶贫、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会计、节庆活动、民俗方言、民俗活动、民间故事、族谱志书等文书、照片、录音录像及实物档案等各种门类、载体的乡村记忆档案收集及规范整理累计2万余卷(件),其中特色资料80多卷、老照片1000余张、视频资料60多件、文史典籍300余篇等;建设符合“八防”要求的乡村综合档案室,建立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展厅”。此外,各示范村还精心编修了本地村史村志、家谱、视频专题片等多种乡村文化精品等。 

  特色资源进一步整合,记忆文化宣教展示“新韵味”。泉州是传统历史文化悠久的资源大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居)数量众多。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充分注重实际,因地制宜,针对每个示范点的地域情况、历史文化、产业资源、民情风俗等,集中收集整合富有当地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特色文化资源,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原则,建设以“村情村史馆、民俗生态展览厅、传统产业制作工艺展示馆、历史名人纪念馆”等为主要形式的乡村记忆文化展示场所,全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同时,各地充分发挥乡村记忆文化项目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开放展馆(厅)、播放专题视频、发放编研材料等方式,面向群众、学生及社会各界积极宣传爱乡爱国情怀和传统家风家训。如永春大羽村的“白鹤拳”史馆及《永春白鹤拳传衍世袭分支图谱》、《白鹤拳教程》等文化精品、德化县葛坑村的“民俗工艺馆”、惠安潮乐村“渔业”文化展厅、小岞村惠女服饰文化、南安观山村历史古厝群、泉港前黄村传统小吃、鲤城区王宫社区“拍胸舞、车鼓婆”、晋江围头村战地特色文化等,均发挥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作用。 

  助力振兴进一步突显,记忆文化效益实现“新提升”。乡村振兴“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的动力源泉。打造“名气”,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打造泉州特色乡村记忆文化品牌。如晋江围头村战地特色文化基地每年吸引各地参观者达180万人次。聚集“财气”,通过挖掘、开发历史留存的乡土传统记忆,引导一批群众经营如特色农产品加工、农家小吃、传统工艺品制作、“南拳”功夫培训、农家乐等具有浓厚传统乡土特色的创新产业,让村(居)民“钱袋子”鼓起来。如晋江苏垵村村民传承传统工艺制作的“黑茶古”、惠安大岞村村民制作的惠女服装及鱼卷食品等,已逐步畅销市场。 

  今后,泉州市档案馆将总结推广示范项目建设经验,放大辐射引领效应,全面带动有条件的村(居)学习借鉴示范村典型经验,打造更多具有泉州乡土特色的“乡村记忆档案”,让档案“承载历史、记住乡愁”,更好地服务泉州乡村振兴。(郭喜忠 苏惠莲 陈迎城)


(责任编辑 :叶玮)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福建泉州:打造档案“乡愁”版 助力乡村振兴

2021-01-22 13:1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