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城市需要生态“大脚”

2020年07月24日 09:33   来源:解放日报   

  俞孔坚

  近日,多地洪水肆虐,让人揪心。洪涝灾害究竟应该如何治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在“一席”演讲中,提出了一个名为“大脚革命”的解决方案。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认为乡下姑娘是土和丑的,而只有裹了脚的女性才是美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是少数人定义的。少数城市贵族为了使自己区别于乡下人,定义了所谓的美和品位。

  我今天要讲的,正是关于土地的、关于我们生存环境的一场革命,一场有关设计的“大脚革命”。

  看看我们的城市,再看看我们乡下的田园。一望无际的丰产的稻田,少有人觉得它是美的;把稻田平掉以后,铺上光鲜的草坪,灌溉施肥,一平方米草坪每年要灌1吨的水才能把它养活,但许多人认为这才是美的。田园里果实累累的桃子、梅子、梨子,很多人认为那是乡下的作物;而公园里种的郁金香、薰衣草、月季花,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植物才是美的。

  我们对待土地、对待江河也是如此,采用的是小脚式的畸形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建造50年一遇的防洪堤、100年一遇的防洪堤,把河道全部裹上水泥,用无度的水利工程来试图防范水患。但是,因为50%的湿地消失了,河道变成了水泥和防洪墙,原来河道两边的滩涂消失了。大自然的那双脚被“裹”成了小脚,大江大河失去了自己调节雨涝的功能,就像一个人进了医院,得靠输液、靠设备来维持心脏跳动。

  在大城市里,因为怕暴雨造成水漫金山,政府投入巨大的资金,把城市的排水管道修得又粗又大,还安装上水泵,一下雨就急着把雨水赶紧排掉。我们的城市在追求一种畸形的美,就像裹了脚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耗掉了世界上50%的水泥、30%的钢材和30%的煤炭,用来“毁掉”我们健康的“双脚”。

  因此,我们需要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我把它叫作“大脚革命”。

  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对待水的态度,要与水为友。

  十多年前,我回国设计的第一个工程是浙江台州的永宁江。这条河非常漂亮,蜿蜒曲折,两边全是丰茂的植被、湿地,但水利部门拨款要把两边的堤岸建成防洪堤。

  工程做到一半的时候,有农民开始上访,因为农民的牛群没有地方喝水了。再后来,湿地消失了,青蛙也没有了,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市领导打电话向我咨询怎么办,我说,把防洪堤砸掉,领导紧张地问:你怎么保证洪水不会冲掉我们的城市?我就跟他具体分析,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洪水,分别会涨到哪个高度。我们发现,就算没有这个防洪堤,洪水也淹不进城市。

  我进一步建议,可以把淹掉的低洼的地方做成公园、绿地和湿地,甚至可以做成稻田、荷塘,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来做防洪堤呢?最后,领导听取了我们的建议。砸掉一部分防洪堤以后,我们设计了河漫滩下的浅滩、深滩,让鱼和青蛙在这里产卵,让牛可以下去喝水,让人可以在这儿行走。遇到洪水泛滥的时候,可能也就一两天,最多一个星期,过后人们又可以去那里散步。为什么非要建50年一遇的防洪堤甚至500年一遇的防洪堤不可呢?

  中国的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天集中下雨,而且强暴雨特别猛烈,使得城市的排水系统无法应对,造成排水管道全面瘫痪。对此,只有自然系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团队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论。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海绵城市”项目中,城市中心的一个公园,用了简单的填挖方法,做成一个海绵系统,就像一个鱼塘,可以用来净化、过滤雨水,也可以在强暴雨到来的时候把雨水排在公园里。这样公园就变成了城市中央的一块湿地。这个公园大约花了1年时间建成,它的投资是一般公园的1/3不到。

  其实,雨水是一种资源,中国大部分的城市都缺水,如果都在城市里建设海绵系统,把雨水留下来,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建立海绵系统,可以改变涝灾,改变旱灾,同时为城市营造一块不需要管理、不需要灌溉的绿地系统,真正建立起一座城市的生态“大脚”。

  最后我想说,野草可以是美丽的,稻田可以是美丽的,大脚也可以是美丽的,我们的土地需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是一首回归大地的赞歌。(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