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顶层设计可提速资源化利用 资源利用网点更多进社区

2020年07月02日 09:14   来源:解放日报   

  这一年,代表们越来越关注居民前端分出的垃圾如何被更好地资源化利用。

  6月19日,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在虹梅街道看到湿垃圾处置的一种方式。步入市民环保体验中心,江南水乡特有的挑檐砖木结构颇有格调,院中更是郁郁葱葱。湿垃圾被运至这里后,经过微生物等技术手段处理,再被制作成有机肥料送至合作的果园和农场。每天,该中心内设的4台湿垃圾处理机可“吞”入30余吨湿垃圾。在这里,垃圾处理站不再让人绕道,甚至成了社区环境的“加分项”。

  在青浦界泾港菜市场调研时,许丽萍发现,菜场里有台装备可处置湿垃圾。不过,那台机器蒙了厚厚一层灰,看得出失修已久。工作人员解释,就地维修机器会散发异味,市民有抱怨,就成了摆设。“湿垃圾处置是一大问题,我们引进科技装备,但也要注重及时更新和维修。”许丽萍说。

  更多湿垃圾原地“消化”的同时,可回收物回收量持续增长,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自《条例》施行以来,全市两网融合体系初步形成,1.5万个可回收物交投服务点、170个中转站、10个集散场汇集成上海两网融合的点、站、场体系基本框架。

  杨浦区一居民区垃圾桶旁添了台机器,居民用手机轻轻扫一下,箱门打开,居民把废旧报纸和纸箱投进去,过磅后,居民的手机即刻收到费用。这是“爱回收”企业在居民区设的一个点。屠涵英发现,这样方便快捷的回收装置很受欢迎,小区里的孩子争相拿着废旧纸盒来过磅。“资源回收利用这张网已撒得很广,但资源利用的网点设置却只有一半不到。”屠涵英希望回收企业能在更多社区布点。

  代表们也发现,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全市有64家回收主体企业基本属于区域服务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不利于形成可回收物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链。另外,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补贴政策尚未落地。目前11个区已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只有部分区进入操作落实阶段。由于运输、仓储和人力成本高,低价值物产业链难以形成,回收体系建设困难。据虹口区估算,从“最后一公里”回收低价值物的成本约在600元/吨,远高于补贴额度。代表们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支持资源可回收行业发展,努力破解泡沫塑料回收、湿垃圾产品运用等制约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